正文 為何是川軍?(1 / 1)

為何是川軍?

卷首語

作者:楊昱

兩個月前,我在貴州遵義,與當地宣傳部領導洽談一報道合作,與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有關。他問,今年的報道,似乎川軍出川的分量特別重,有何深意?

我說,無深意,也有深意。

為何無深意?時逢抗戰勝利70周年,很多單位與機構,都在舉行一些與此相關的活動與報道。比如,重慶的大渝網,就進行了規模較大的“重走川軍出川抗戰路”的大型體驗式報道,翻山越嶺,重溫奮戰歲月。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對這個活動很重視,具體的組織也很成功,再加上傳播平台優勢,所以,影響很大。或許,這就形成了很多人關於“川軍報道分量重,是否有深意”的理解線索。

大渝網為何要選擇川軍出川路這個活動而不是其它呢?據我了解,他們也有其它選擇,但是,重慶當年屬川,宣傳川軍出川路,用當前流行的話說:接地氣。

為何有深意?即便不讀史書,我們也能聽到長輩留下的傳說,比如:“川軍能戰”“無川不成軍”。

川軍,指民國時期軍閥派係之一。抗戰之際,川軍出川時,各界普遍認為這是當時中國“最糟的軍隊”,裝備不足,缺乏彈藥、給養和醫療設備,冬天在山西打仗時,士兵腳上穿的還是草鞋。然而,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卻在抗戰中經曆了無數次最艱苦的戰鬥、最慘烈的犧牲,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加上出川抗戰的川軍總計約350萬,代表四川人走上了抗日的戰場。也就是說,當年大約每15個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線;全國抗日軍人中,每5個中就有1個是四川人。

在內戰中惡名在外的20軍楊森部,是抗戰中第一支出川抗戰的川軍,從淞滬會戰開始,無役不從。是三次長沙會戰的骨幹兵團,曾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珠影山戰鬥中全殲日軍第九混成旅加藤大隊。

川軍的122師在王銘章的領導下,在滕縣全軍犧牲。最後在城中的三百餘重傷員,在日軍破城後能行動的都衝出去與之肉搏殉國,已無力行動的傷員則含笑一起拉響剩下的兩箱手榴彈,以此殉城。此役,川軍將士中沒有出現一個被俘虜的,為川軍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尊重。也正是川軍的巨大犧牲才換得台兒莊戰役的勝利,李宗仁曾揮淚而言:“川軍以寡敵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敵南下,完成戰鬥任務,寫成川軍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抗戰中的川軍嚴格來說並不能算是中國軍隊的正規部隊,而是一支地方軍閥武裝。無論是部隊的裝備和軍事素質、部隊待遇,都無法與國民黨中央軍相提並論。但抗日戰爭中,這支部隊用自己大無畏的犧牲換來了“川軍能戰”“無川不成軍”的名聲。

過往的歲月,都是曆史。“川軍”就是一個曆史符號,他不僅僅代表川籍軍人,而是所有不屈抗戰的中國軍人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