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春

藝術的出走

公元2013年,農曆癸已蛇年。

回翻歲月軌跡,這本創辦於1984年的老牌雜誌,悄然迎來了它的第二十九個農曆新年。對於一本正值變革進行時的文學期刊來說,辭舊迎新的傳統,也在此時顯得尤為名副其實。

2012年12月21日,第九屆上海雙年展“中山公園計劃”廈門站正式啟動——當代藝術走出繆斯的殿堂,走入庸常的市井,竟展現出了前所未見的溫文味道。本期專題《藝術的出走:遇見一場摧枯拉朽》正是以“中山公園計劃”廈門站作為立足點,采編者親身參與,對話策展人,看技藝精湛的藝術家如何變為積極關注公共事務的社區鄰裏,探討藝術與溝通的微妙關係。“就像全世界的中山公園裏那一艘遊船,當它成為藝術家們在現實世界裏揮著畫筆披荊斬棘的場域,它也就成了一支射向日常生活的響箭,並伴以最溫文的嘯音,劃出一道美得摧枯拉朽的印記。”

浮生一世,草木一春,“柏綠椒紅事事新,隔籬燈影賀年人。”本期文學專題《隔籬燈影唐人街》,便是從旅居海外的華人視角,講述異鄉年節的熱鬧景象與別樣情懷。外國的月亮圓不圓?誰人又能說得清?“還是唐人街的燈籠與爆竹、鑼鼓與吃食更直白深切,連那不知從何處彌漫來的熱氣、人氣、煙火氣,也不依不饒熏染著人眼,令那少年與老者、婦孺與青壯,都汪起兩泓清亮欲滴的鄉愁來。”相較之年節與鄉愁,海外華人的“跨文化”故事,更多的則是隔閡、痛苦,與無奈。文化的跨度清晰如鯁,差異的磨合猶如太極推手——不同文化之手互相製約、對抗、探索,在進退之中,或能達到平衡。

空間跳轉,編者引領讀者前往歐亞之界的土耳其,看那些殘敗消逝中的曆史遺跡和東方心理的歐式麵孔,如何與古怪隨意又不乏熱烈的風土人情相容並存:時光流轉,品讀校園文學、彈唱校園民謠,你是真摯灑脫的青春怪咖,亦或純粹美好的文藝青年,辭舊迎新之餘,回放若幹青春的畫麵,憑吊回不去的青蔥年代。

改版後,我們將沿襲“中國大陸第一家專門介紹台灣、香港、澳門及海外華人華文作品的文學期刊”辦刊理念,堅持沉穩的文學性格,並通過品味高雅、圖文並茂的時尚風格加以視覺體現,關注藝文生活,注重人文關懷。癸巳蛇年,吉慶而至,我們謹祝讀者萬事順意,平安喜樂!

運營總監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