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2015
編者的話
歲
末年初,和很多創業者一樣,我的腦袋裏也充斥著各種想法,常常夜不能寐。思考最多的還是明年的戰略、產品和人員規劃,也盤點自己犯過的錯兒。
創業者常犯的錯誤,首先是戰略的錯誤,通常第4年是個節點。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業,最初往往隻是有個產品的方向,根本談不上戰略。3年時間,技術和產品得到初步驗證,建立用戶群。如果最初所選方向是錯的,你需要放棄或轉型。即便是對的,3年之後的技術和用戶通常也會發生巨變,你會受到新產品和新服務的挑戰。
2003年成立的大眾點評,曆經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轉型、百團大戰、O2O大戰中與騰訊合作,以及投資餓了麼與美團在外賣市場血拚。美團則是2010年成立的,在團購大戰中力挫群雄,2014年進入第四個年頭後,也在O2O的浪潮中感受到了威脅,挺身進入新的戰場,於是有了美團外賣、美團電影、美團雲。誰知道下一個風口會在哪裏?資本市場永遠需要新的故事,而這些戰略調整的結果,要3年後才看得出來。
戰略或者方向定下來,之後就是產品的競爭了。產品的背後,其實是人。如果沒有人,再好的戰略、再好的創意,也是無法實現的。最近耳朵裏聽得最多的就是各種挖人的故事。創業者通常犯的錯誤是找人不夠狠,或者用錯人——和婚姻一樣。如果找錯了一個人,小崗位選錯人是一個產品做不好,重要崗位,則會決定公司的生死。悶頭不引進人不行,引進不對的人也不行。光引進來還不成,還需要打造成一個團隊,讓新老同事在合適的崗位上快速融合;人文關懷與製度流程,缺了哪個都不成。所以,犯錯是常態,小錯不犯,反而容易犯大錯。隻是,錯誤要是一個公司能夠承受的。在這些痛苦的曆練中,創業者逐步成熟。
我一直在想,創業到底有沒有一個成功的公式,我們可以按公式去計算什麼樣的人、什麼的事兒才能夠成功。在這個方程式裏,成功也許是由人、資本、時間、行業機遇、戰略、產品等變量構成的。可也許隻有在五維的空間裏,我們才能找到那些參數,任意調整時間,回到最初的原點。年輕人最大的好處是,他們可以有很多時間去嚐試,回不到那個原點,但可以再來一遍,而年長者則沒有機會。年輕人最大的優點,則是勇氣,那種無知者無畏的勇氣。創業邦每年“30歲以下創業新貴”榜單裏的年輕人,最大的共同特點,一是折騰,二是勇敢,三是有飛速的學習能力。那些90後也不例外,在他們看似口吐狂言的背後,其實是年輕的不羈與自豪。隻是他們要獲得真正的商業成功,也得走同樣的路。
2014,創業邦30歲以下創業新貴的代表陳歐,經過3年鏖戰帶著聚美上市,也開始帶著聚美轉型,轉向自有品牌。創業邦也一樣。即將進入第三個4年,我們也要開始變化,不但有資訊與活動這樣的產品,還要有投資與孵化的服務給到那些年輕的團隊,幫助他們成為下一撥新貴。
南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