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深處
Kamisha的媽媽Sheila對懷孕的女兒說,“你是我的生命。15年之後,我仍然在掙紮,試圖要把握住事物。你選擇堅持下去,但真的很難獲得成功。”“我非常在乎你,真的很在乎。我隻是不想看到過去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也發生在你身上。”
電影《喜福會》裏的母親說:“我成長在中國,從小被教導要無欲無求,忍受他人的侮蔑,吞忍一切苦楚,即使我以另一種方式教育女兒,她仍不脫自憐自哀。”媽媽對女兒有更高的期待,不希望女兒遭遇與自己相同的不幸,但似乎女兒還是會和媽媽一樣。所以,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很多類似的例子。有的母親擁有強烈的控製欲,控製著丈夫和女兒。女兒長大了,也成了一個有強烈控製欲的人,控製著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我遇到過一個控製欲很強的單身女性,她曾對我說:我不想像媽媽那樣控製別人,但是我發現我還是和媽媽一樣。有的母親在夫妻關係中有一種很強烈優越感,常常喜歡抬高自己,貶低丈夫,覺得丈夫無能懦弱。女兒長大了,無意識中也帶著優越感,也成了一個喜歡貶低丈夫的妻子。有的母親長期默默忍受著丈夫的家庭暴力,女兒長大了,不知道為什麼也找了一個會打她,不尊重她的丈夫。有的母親重男輕女,女兒長大了,成了一個自卑的女人,同樣重男輕女,一心想生兒子,在自己與丈夫的關係中總是無法做到平等,心甘情願地扮演著沒有家庭地位的卑微妻子……
家庭的不幸就這樣一代又一代重複下去,新一代的女性與自己的媽媽一樣走著同樣的道路,歡笑著同樣的歡笑,痛苦著同樣的痛苦,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為什麼我們(女兒)會和媽媽一樣?
因為我們在家庭中出生和成長,我們必然會受到來自家庭的影響。媽媽十月懷胎才生下孩子,孩子天然與媽媽親近,對媽媽有很深的依戀。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對孩子人格影響最大的是母親,父親多半是這個影響的背景因素。母親如果有很多心理創傷,沒有得到修複的話,會以各種方式,傳遞給後代。在這一點上,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分性別的。我曾聽到不少男性提到母親對他們人格的影響,“我不太有安全感,常常為小事擔憂,這是受了我母親的影響。”“我習慣逃避衝突,跟我媽媽一樣。”“我一直以來都覺得很悲傷,因為我母親是個很憂鬱的人。”
寫到這裏,也許有人認為,我是在黑母親,其實不然,我在強調母親的重要性。母親的受教育程度,母親的身心健康,都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我承認並讚美母愛的偉大,但是如果一個母親自身有很多心理問題,恐怕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