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時間到底應該去哪兒(1 / 1)

時間到底應該去哪兒

文苑

作者:單士兵

“有首歌叫《時間都去哪兒了》,對我來說,時間都被工作占去了。”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專訪時,引用王錚亮唱的這首《時間都去哪兒了》,引發更多人去思考。

時間都被工作占去了,而這份工作的結果,是在為社會謀福祉,是為人們創造美好未來,這樣的時間付出,無疑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盡管有很多人的時間也是被工作占了,但是,有些所謂的工作時間,並沒有創造出足夠價值,甚至虛度了。當然,更多人虛度時間,還是在工作之外。不論是哪種,如果是去向一個沒有價值意義的所在,那麼,對於生命來說,就是浪費。

“時間去哪兒了”之所以引起共鳴,乃是對人生的一種反省。

人生實在太短,就像歌中所唱,“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遺憾的是,現實之中,太多的短暫人生,有的因為自私,缺少公共意識;有的因為工作,淡漠親情倫理;有的因為愛情,忽視世界還有太多需要珍惜的情感。更糟糕的是,還有太多人沉迷於網絡遊戲,沉溺於酒局賭局,人生迷迷怔怔,不知來處,不明歸處。

沒有價值創造,生命沒有覺醒,或是被支配,或是被浪費,不能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平衡。這樣的人生,其實就是未經審視的人生,就是最不值得過的人生。“時間到底去哪兒了”引發人們去覺醒。人既是社會的人,需要創造公共價值,同時,人也是個體的,需要自我現實。

美國作家梭羅曾說過,“如果我像大多數人那樣,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賣給社會,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沒什麼值得過的了”。這句話之所以能夠得到共鳴,也就說明,個人價值實現對生命來說,同樣是極有意義的。每個人對生命也都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認知。

社會的發展,本身也就是一個不斷解放“人”的過程。在今天,人們隻有不再簡單地被集體意識捆綁,不被某些世俗力量驅趕,懂得去低頭找自己的心路,去擁有一種免於被支配的自由,最終才能獲得內心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尊嚴。那樣,才能既為社會創造公共價值,又不背離應該擁有的個體情感體驗,去珍惜親情,嗬護愛情,讓自己擁有真正幸福的人生。

那麼,麵對“時間都去哪兒了”這樣的叩問,每個人都有必要審視自己是否具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並以此引領自己的生活方式,讓生活更有意義。

摘自《京華時報》2014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