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趙嘏既然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裏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後會補全的。”於是他就在牆上題下了半首詩。
趙嘏後來真的來到了靈岩寺,在他看見牆上的那半首詩後,便提筆在後麵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後來人們說,常建的這個辦法,真可謂“拋磚引玉”了。
北朝東魏的孝靜帝被迫將帝位讓給丞相高洋。高洋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及其三個兒子。高洋當皇帝第10年出現了日食。他擔心這是一個不祥之兆。
把一個親信召來問:“西漢末年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麼後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來?”那親信隨便回答說:“陛下,因為他沒有把劉氏宗室人員斬盡殺絕。”高洋竟相信了那親信的話,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宗室全部處死,連嬰兒也無一幸免。
消息傳開後,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麼時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他們頭上。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
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氣憤地說:“怎麼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得保全。我寧願死而保持氣節,不願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話報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並將他處死。
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並且升了官。但是,殘酷的屠殺不能挽救北齊搖搖欲墜的政權。三個月後,高洋因病死去。再過18年,北齊王朝也壽終正寢了。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寧願保持高尚的氣節死去,而不願屈辱地活著。
魏國的一個農夫在犁田時突然聽到一聲響。他喝住耕牛,刨開土層一看,原來是犁鏵撞上了一塊直徑一尺、光澤碧透的異石。
農夫不知是玉,請鄰人看。鄰人看後起了歹心。他騙農夫說:“這是個不祥之物,留著會生禍患,不如扔掉。”
農夫心想:“這麼漂亮的一塊石頭,扔掉多可惜。”猶豫了一會兒,還是把它拿回家,擺在屋外的走廊上。那天夜裏,寶玉忽然光芒四射,把整個屋子照得像白天一樣。農夫全家驚呆了,又跑去找那鄰人。
鄰人趁機說:“這是妖魔在作怪。你隻有把這塊怪石扔掉才能消災除禍!”農夫急忙把玉石扔到了野地裏。時隔不久,那鄰人跑到野外把玉石搬回了自己的家。第二天,鄰人拿這塊玉獻給魏王。
魏王召來玉工品評其價值。那玉工一見大吃一驚,連連叩頭,說:“恭喜聖上,您得到了一塊稀世珍寶,難以用金錢衡量它的價值。”魏王聽了大喜,當即賞給獻玉者一千兩黃金,同時還賜予他終生享用俸祿。狡詐的人用騙取的玉石受賞食祿,而善良的窮苦人卻還蒙在鼓裏一點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