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逆轉未來(四)(1 / 3)

明時一百丈的距離,換做後世便是三百米開外。此時此刻,丁俊傑他們那一隊此刻正在青年近衛師的第一排,再前麵,便是那些呈散兵線前進的火銃手。

就在丁俊傑看向武衛右軍的視線之內,廖毅然握著手中的乙型火銃,輕撫著銃身,隨即抬平火銃,視線從缺口到準星再到遠處幾乎已經看得不甚清楚的目標,扣動扳機,隻聽到那砰然一聲,後坐力從木製的槍托傳遞到肩膀的同時,火星和硝煙緊隨著鉛彈射出的軌跡噴薄而出。

硝煙遮蔽視線,但廖毅然也沒有將一絲一毫的注意力放在射擊效果之上。這是火銃手操典中規定的,長期的訓練早已融入血液,幾乎是射擊完成的一瞬間,廖毅然便開始了重新裝填,中間全然沒有任何空檔可言。

撕開定裝藥包,顆粒化火藥滾入銃口,稍加壓實,廖毅然便從子彈袋中拿出了一枚圓頭柱殼,尾端嵌著一個木塞的鉛彈,將其放入了內部有著一條條螺旋延伸著膛線的槍管,用推杆稍稍推動,便直抵火藥的前端,沒有絲毫的阻滯感。

定裝藥包和顆粒化黑火藥都是江浙明軍早已使用的技術,甚至對於槍用火藥和炮用火藥的配比都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和推廣。廖毅然手中的火銃,從西方的概念來算,已經不再是如鳥銃、魯密銃、斑鳩腳銃這些在中國戰場上出現過的火銃那般的前裝滑膛槍,而是內劃膛線,在射擊過程中通過旋轉使子彈有更佳精度的前裝線膛槍。

這等武器,在兩百年前的歐洲就已經出現,但是由於其製造難度更高,價格更佳昂貴,以及確保裝填安全就要犧牲氣密性和威力、確保氣密性和威力就要麵臨使用錘子敲擊推杆來硬塞入子彈導致的裝填安全和武器易損等諸多問題。

直到四百年後的十九世紀,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數年後才隨著一種名為米尼彈的子彈的問世才真正得以普及開來。而廖毅然剛剛裝填進去的那枚子彈,便是軍工司按照陳文的要求製造的提前了近兩百年的米尼彈!

米尼彈由於是較軟的金屬製造,尾部鑲嵌有軟木塞,當膛內火藥被點燃,軟木塞受壓開始擠壓鉛彈尾端,促使明顯於槍管的鉛彈尾端膨脹,塞滿槍管,從而實現了裝填安全和氣密性的兼顧。

前裝線膛槍與米尼彈的結合,使得原本前裝滑膛槍時代的一百多米的步槍有效射擊距離一步直接提升到了驚人的五百米。而且到了這個距離還能夠確保射擊精度。這在世界軍事史上,已經是前裝槍的巔峰之作!

乙型火銃,用的便是這兩種不甚高明,但卻直到幾百年後才通過結合運用而綻放輝煌的技術。此間不過是三百多米的距離,廖毅然一槍射出,遠處的武衛右軍戰陣登時便有一人應聲而倒。

這個距離,在這個時代,是要口徑達到一定程度的火炮才能夠造成實際殺傷,便是江浙明軍曾經裝備過的重型火繩槍斑鳩腳銃,其理論射程是可以達到這個距離,但是用於戰場,更要看能夠擊破甲胄的有效射程,也不過是一百五十米左右,僅僅是此間的一半而已!

槍聲接二連三的響起,武衛右軍的最前排便接二連三的出現士卒被這等超遠距離的射擊當場射殺的場麵。

皮鞭飛舞,下層軍官極力鎮壓,再加上他們麵前這支散兵線的明軍不過三四百人而已,再拋開那些“脫靶”的子彈,能夠造成的殺傷對於這麼一支萬人規模的戰陣而言,實在算不得什麼,但是這樣的距離,幹挨打不能還手,饒是武衛右軍軍陣嚴整,也少不了輕微的騷動。

廖毅然他們這些人閑庭信步般的在毫無幹擾的戰場上前進、裝填、射擊,不過在戰場上也隻有他們這些在軍中被稱之為獵兵的射手才可以裝備乙型火銃。因為拉膛線於江浙明軍的軍工司來還是個容錯率較低的技術,殘次率不匪,技術成熟率也比較低,米尼彈的製造也同樣遠比普通鉛彈更為複雜,暫且還不能像是甲型的燧發前裝滑膛槍和丙型的騎兵用燧發前裝滑膛槍那般快速裝備部隊。

不過有了他們的騷擾,無論是中軍的武衛中軍和武衛左軍,還是兩翼的禁衛軍、武衛右軍,清軍的陣線都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騷動,其中如武衛左軍更是有前排的火銃手試圖開槍還擊而立刻便遭到了軍官的鞭笞。

這麼遠的距離,底層清軍的騷動,高層的清軍將帥們更是在不可置信的一片嘩然之中,紛紛選擇了出動更多的騎兵去清除那些如廖毅然般的北伐軍獵兵。

不可否認,這是最佳的解決辦法,在火銃和輕型火炮無法觸及的範圍,唯有如此方可應對。至少,不能就這麼被動挨打下去吧!

更多的騎兵從戰陣的通道中湧出,與此同時,北伐軍這邊亦是騎兵四出,毫不猶豫的對清軍騎兵部隊展開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