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章 遲來的黎明(1 / 3)

津,其得名於明成祖朱棣的靖難之役,三岔河口是永樂帝南下時的渡口,待到靖難結束,遂以此軍事要地建立衛所,取子渡河之渡口之意。

有明一朝,津設津衛、津左衛和津右衛這三個衛所單位。順治九年,也就是陳文兩圍衢州,誅殺陳錦的那一年,清廷合三衛為一。至雍正朝,先是化衛為州,改變了行政單位的性質,後升州為府,行政級別提升。到了後來更是成為了重要的通商口岸,一度為中國北方首屈一指的港口城市。

事實上,這座城市在運河之上,早有聚居。然則土地鹽堿化,極大的製約了城市化的進程。甚至津衛在後世還有過一句歇後語,是南門外的警察——代管八裏台的事兒,是管得過寬,但也是當時的實際現象,因為出了衛城南門,海光寺還有田地,可再往南就是大片隻長野草的荒地,甚至還有沼澤地,確實也不宜再設立一個專門的警察辦公地點。

武衛右軍殘部在幕僚長李之芳的率領下向北伐軍投降,這些人都是來自於漢軍旗和高麗八旗,此間亦已經不再是滄州,陳文也沒有將其全部拉出砍了。但是,這些人餘下的人生,大部分時間將會在苦力營度過——滿清滅亡,然則國家百廢待興,恢複元氣是至關重要的,輕傜減賦是不可避免的,而那些需要恢複的軍事設施,就需要這些苦力來以勞動來贖罪了。

不過,相比在滄州被俘的那些清軍,他們無疑是幸運兒。陳文戰前有言,滄州戰場上不要俘虜,一戰下來,斬首超過六萬。至於苦力的缺額,那些頑固不化的清廷官員的家中,有的是。

接手了城池,陳文便將城裏的八旗家眷和津機械製造總局的官吏、工匠以及他們的家眷們全部轟了出來。這座城市不屬於這些人,他們是津衛的軍戶、民戶們的家園,如陳文此間見過的那些滿城一樣,為八旗強奪而去,如今也該是物歸原主的時候。

行政的庶務,陳文無需過問,自有隨軍官員處置。步入衛城,城外的道路兩側跪滿了津衛的那些被八旗軍趕出城的百姓。對英雄的崇拜,對皇權的仰望,對拯救者的感激,更是對這位據是津本地走出去的監國齊王殿下的好奇,其中多有人便在不斷的將視線投注在陳文的身上,想要看一看這張麵孔他們是否會有印象。

“殿下好像對這座城算不得太熟悉的樣子,是離開太久了所以記不清楚了嗎?”

青年近衛師在路旁護衛,陳文進入衛城後的一個帶有些許新鮮感的眼神引起了丁俊傑的注意。不過這等遐思,也不過是轉瞬即逝,護衛是第一職責,而他的腦海裏除了此事,也在考慮著更多關於進攻京城的事情。

進了城門,陳文沒有繼續再向城內前進。這座衛城與後世的布局稱得上是截然不同,很多地標性建築也都是在後世重建的,形製或是位置都有著或多或少的不同。

陳文沒有進城裏去親眼看看原版的鼓樓,也沒有出了西門去遊覽一番鈴鐺閣,而是登上了圍城的東門,遙望著北門外後世大胡同位置的津機械製造總局。

“把那個機械製造總局給孤拆了,那片估衣街要恢複原樣,原本的商鋪也要重新遷回來。”

估衣街早先稱其為馬頭東街,而馬頭東街則是源於馬頭渡,乃是由城門到渡口之間發展起來的商業街。

之所以叫做估衣街,那是因為這條街最早多是服裝店和綢緞莊,甚至到了後來也是以此為多。不過隨著商業的發展,很多其他商鋪也在此拔地而起,其中比如中和煙鋪更是早在崇禎年間就已經開始營業,由於其為山西人興辦,津本地人也稱其為老西兒煙鋪,而這個煙鋪,就是後來在民國時更名為五甲子老煙鋪的那一個,為的就是銘記開業三百載的輝煌。

津機械製造總局選址之時,便拆了北門外的那片商業區。與其是更好的利用水力資源,還不如是為了更好的盤剝津衛的老百姓。但是在盤剝的同時,這個原本可以靠著師法軍工司而起的近代化機構也並沒有能夠擺脫舊有的體製,不過是一個擺對了地方的工部衙門工坊的複製品罷了。

吩咐了幕僚,幕僚便會將政令記下,而後等到戰事結束,再由派駐津的地方官來執行。看過了北門外的醃臢,陳文又轉向衛城東北角對岸的那片區域。那裏在後世便是津教案的爆發地——望海樓大教堂,隻是現在距離第二次鴉片戰爭還有兩百多年的時間,那裏也不可能有法國人建造的教堂。

然而,這一次,陳文卻什麼也沒,隻是在心中默默的沉吟道:“華夏王朝與異族殖民王朝是不一樣的,不會再有什麼津教案了。當然,也不會再有什麼聖母得勝教堂了。”

………………

陳文在津衛城盤桓兩日,大軍則早已北上,尤其是北伐軍的騎兵部隊,更是率先抵近到北京城下,遊騎四處,大有將城內的八旗全部包在裏麵的架勢。

滄州一戰,新軍除了那三千多的武衛右軍殘兵以外,步兵全部丟在了戰場上,也無一例外的變成了屍體。能夠逃出來的都是騎兵,在北伐軍騎兵的追殺之下,僥幸先一步逃回到京城,人數上也已經是大幅度的脫水過的。

清軍前腳進城,後腳北伐軍的騎兵就趕到了城下。這樣一來,帶著家眷逃亡已屬癡心妄想。而且更重要的是,山海關為北伐軍所有,那些漠南蒙古的騎兵也都讓城別走,直接回返漠南,清廷向北的退路也如預料般的被封死。剩下的,唯有向西,這是清廷與劉成想到一起的。隻是大廈傾覆之際,組織力和凝聚力也在迅速崩塌,再想要做事,更是千難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