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濟南文化

語言·文化

作者:康文禕

【摘要】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地域在培養作家性情之外,還在其作品中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濟南兼有著“齊文化”與“魯文化”的特點,既有傳統的儒釋道文化,又富於商業文化的開拓進取。而泉水文化又形成其內在的獨特性。

【關鍵詞】齊文化;魯文化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性情培養的同時,也相應在不同區域作家的作品中顯現出豐富的色彩。“(區域文化)不僅影響了作家的的性格氣質、審美情趣、藝術思維、方式和作品的人生內容、藝術風格、表現手法,還孕育出一些特定的文學流派和作家群體。”[1]文學中的濟南具有很寬泛的定義,其中包括屬於濟南籍的作家,或者不是濟南籍貫但是較長時間居住在濟南,並在此期間有創作的作家,又或者以濟南生活為創作背景和主要空間背景的作家等。

一、濟南文化特點

濟南兼有齊文化和魯文化的特色,曆史上曾是齊國內陸地區的重要的交通樞紐,齊桓公更是分派管仲、鮑叔牙、寧戚、高傒鎮守濟南四方,可見其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濟南是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領——舜(約公元前22世紀)就誕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曆來是文人生長和遊曆的地區,文化也養育了濟南人身上自有一種“東方長閑逸豫之氣”(艾蕪《趵突泉》)。《史記·貨殖列傳》濟南“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史記·貨殖列傳》)黃河噴流其間,南眺五嶽,北望田園。境內綿延秀色群山,七十二泉星羅棋布,這樣的環境也形成了濟南人的一種高地人生觀,以及性格中的謙虛、謹慎。商業文化培養和強化了國民開拓冒險、英勇善謀的精神和對外來事物的適應接受能力,它同時與“儒釋道”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形成同構,以其人道主義的民本主義的價值取向,“文以載道”、“師法自然”的文學觀念及審美取向等。太史公許稱到,齊人“足智”又“多藏謀”(《史記·貨殖列傳》),濟南人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平和而堅韌、兼容並蓄,而充滿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性格。

就濟南的地理位置而言,濟南坐落於魯中山區的一個盆地中,盆地也形成了其夏季悶熱的氣候,是全國四大火爐之一。露出地表的砂岩承載著由山上流下的地麵徑流,到濟南地區受到岩層阻隔衝決出地表,從而在每個盆地都形成天然的泉水。這些泉水為濟南的護城河和大明湖提供了水源。泉水來自岩層深處,因而水溫穩定,富於有益菌群,水質清醇甘冽,十分適合飲用沏茶。北宋曾鞏詩中讚譽到:“滋榮冬菇溫嚐早,潤澤春茶味更真。”泉水也成為文人筆下詠歎不盡的景致。

濟南的城市建設頗有特點,用地球的經緯來命名。不同的是經線代表東西,緯線代表南北,與地球經緯正好相反,縱橫交錯形成了濟南西部老城區的交通網絡。1916年一位美國社會學教授捕捉到了當時濟南城市非同尋常的新舊混合和中外融合:“在這座城市中我們發現了古代、中世紀和現代城市交織的特點。城牆、護城河和狹窄的街道是古代和中世紀城市的特色;貿易中心、行會和家庭作坊是中世紀城市的特色;鐵路、工廠。商埠區裏寬闊的街道、學校、電燈和電話線以及沒有圍牆的商埠區,則是現代城市的特色。”[2]而這一城市風貌在作家的筆下也呈現出各異的特點。

二、現代作家筆下褒貶不一的濟南

20世紀上半葉,匆匆遊覽濟南的文化名人,多是具有濃厚的古典文化修養,在他們的情感眷顧中還留戀著像黃庭堅筆下的“濟南瀟灑似江南”,或是劉鶚書中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開始了他們對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等主要名勝的短暫遊覽。而此刻的濟南像全國大多數城市一樣,在動亂和戰火中淪為破敗的城市,或是城市建設的不協調,或是民生凋敝下對景致的破壞。而此時的知識分子身兼著經世救國的重任,對國家的貧弱、百姓的困苦抱有深深的憂慮,這一定程度上也阻隔了他們與濟南自然風景、風俗民情的聯係。

周作人的《濟南道中》(1923年5月31日)記敘的是20年代到濟南講學的見聞。周作人這片遊記散文,緩緩道來,形成一片細而不煩的“流水賬”,周作人是帶著一份輕鬆與愉悅的心情來到濟南的。十點鍾坐“洋車進城”,道路旁的“排門”其古樸之美更引發了他的故鄉之思,從情感上道出老濟南兼有著南方水鄉那種寧靜調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