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女性乳腺癌發病的危險因素(1 / 2)

論女性乳腺癌發病的危險因素

臨床研究

作者:王文婷 王寧 賈琨

【摘 要】乳腺癌作為嚴重威脅女性身心健康的惡性腫瘤,發病人數正逐年增長,然其發病機製複雜且尚不清楚,探究明確其發病危險因素有利於預防和降低其發病率。

【關鍵詞】乳腺癌;發病;高危因素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是發達國家(日本除外)女性最常見的腫瘤,我國雖然屬於乳腺癌的低發區,但卻是發病率增長最快的國家1。目前,乳腺癌已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病的首位,嚴重危害婦女的身心健康,其發病原因和發病機製尚不清楚。專家認為乳腺癌的發生和發展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探究其發病的危險因素可以指導我們采取有效措施降以低發病率及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

1 易感基因

既往研究認為,乳腺癌的發生與基因突變有關,如BRCA1、BRCA2、ERBB2等。BRCA1作為乳腺癌易感基因,是第一個被成功分離和克隆出來的,在乳腺癌發病高危家族中,該基因發生突變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8~10倍。對遺傳性乳腺癌家族研究可以發現,約有45%的遺傳性乳腺癌家族發生BRCA1突變,而在常見的散發性乳腺癌中很少能檢測到 BRCA1 和 BRCA2 突變。BRCA1 和BRCA2 的突變率具有種族差異性,以猶太人種最為顯著。另有研究表明,某些目前發現的乳腺癌易感基因同時也具有致肺癌、胃癌的作用。

2 家族史

乳腺癌具有遺傳特性。家族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 20% ~25%。既往調查表明,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一級親屬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 2 ~3 倍,危險性隨著血緣關係的疏遠而下降。目前認為乳腺癌的遺傳傾向可能與以下兩個機製有關:有些學者認為乳腺癌的發病與多基因改變有關,有些學者則認為乳腺癌的發病可能是單基因突變引起的。但是通過對有家族史的乳腺癌患者調查發現,僅有5%~10%是由某種基因突變引起的。

3 良性乳腺疾病史

乳腺良性疾病史乳腺癌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方亞等利用Meta 分析的隨機效應模型,發現前五位乳腺癌發病危險因素及OR值依次為 :良性乳腺疾病3. 39、生活精神刺激2. 36、哺乳1. 95、腫瘤家族史1. 84、月經周期1. 65。 良性乳腺疾病中導管上皮非典型增生與乳腺癌的發生關係密切。導管上皮非典型增生的患者患乳腺癌的危險性遠高於正常人,且惡變率隨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增高而增加。

4 月經與妊娠

月經與妊娠情況與乳腺癌的發生有關。初潮年齡早、月經周期短及絕經年齡晚的婦女容易發生乳腺癌,這可能與內源雌激素暴露有關。婦女月經初潮年齡越早,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越高。有研究表明月經初潮在 11~ 13 歲者比 17 歲以後初潮者,發生乳腺癌的風險高 20 倍左右。月經周期短於 25 d,患乳腺癌相對危險度比一般人要高 2 倍。絕經年齡越大,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也越高。高齡孕婦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增加,超過 40 歲時仍未生育者,乳腺癌風險較40歲之前生育者增加,終生未生育者患乳腺癌風險進一步增加。

5 口服避孕藥

目前為止,關於口服避孕藥是否增加乳腺癌的發病率,學者的意見並不完全統一。有多位學者發表研究說明口服避孕藥與乳腺癌發病率沒有明確相關性,而韓雲峰等發現口服避孕藥對女性生殖係統腫瘤的發生與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隻要不單獨使用含有大劑量雌激素的藥物並且加服孕激素 ,並能以兩種激素的最小有效劑量為服用標準 ,危險性會降低⑹。口服避孕藥對乳腺癌的是否具有促進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