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特發性蕁麻疹應用中醫辨證方案治療臨床體會
臨床經驗
作者:王君
【摘 要】目的:探討中醫辨證方案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臨床效果。方法:本次共選擇80例慢性特發性蕁麻疹患者作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采用數字表抽取法隨機分組,就西藥常規治療(對照組,n=40)與中醫辨證方案治療(觀察組,n=40)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選取病例總有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複發率明顯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6周,每周至少4次。並與《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辨證內容符合,包括腸胃濕熱型、氣血虧虛型、風寒外束型。患者均自願簽署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並排除機體其它係統嚴重疾患者,采用數字表抽取法隨機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劃分,組間一般情況具可比性,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本組取氯雷他定片口服,每次10mg,每日1次,療程為2周。觀察組:腸胃濕熱型以祛風燥濕治療為主,組方:黃芩10g,荊芥10g,烏梅10g ,防風10g,雲苓12g,蟬蛻6g,枳殼10g,厚樸10g,蒼術10g,浮萍10g,生甘草6g。氣血虧虛型:以養心安神、調補氣血治療為主,組方:川芎9g,生地黃15g,烏梅12g,白芍15g,白術12g,首烏15g,黃芪12g,白蒺藜15g,防風12g,當歸12g,夜間藤15g。風寒外束型:以調和營衛、疏風散寒治療為主,組方:大棗7枚、炙黃芪9g,生薑3片、防風9g、白芍9g、炒白術9g、赤芍9g、桂枝9g。
1.3指標評定
療前和療後第1、2、3周,對瘙癢程度、風團大小和數量、發作持續時間記錄。應用4級評分法評估療效。0級:無症狀;1級:輕度,對工作和生活未造成影響;2級:症狀中度,對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響,可耐受;3級:重度,對睡眠和生活造成明顯影響,較難耐受。風團最大直徑按0cm、1.5cm及以下、2.5cm及以下、>2.5cm記錄;每日數量按0個,1-10、11-12、>12個計算;持續時間按0h,1h及以下、12h及以下、>12h計算。均分別按0分、1分、2分、3分級。統計症狀積分下降指數(SSRI)。痊愈:觀察示SSRI值>90%;顯效:治療後SSRI60-89%;好轉:治療後SSRI為20-59%;無效:病情加重或SSRI值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3.0版,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X2檢驗,P
2結果
觀察組選取病例總有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複發率明顯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分析蕁麻疹發病機理,結果示“風”邪為基本致病因素,貫穿始終。治療以對症、避免誘發因素、去除有害因素為主,急性蕁麻疹治療相對容易和簡單,但慢性特發性相對棘手,中醫辨證占有一定優勢[2-3]。本次研究觀察組針對腸胃濕熱型,以荊芥、防風、範術、厚樸為主,達燥濕祛風之效;氣血虧虛型組方中黃芪增強細胞功能、凡參抗組胺、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甘草抗過敏、抗炎,共起調補氣血、安神養心之效;風寒外束型采用防風、桂枝等為基本方,以達禦風散寒、固衛和營效果。中醫扶正以調節免疫為主,祛邪對高敏反應有抑製作用,對症用藥,可達理想預後[4-5]。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複發率明顯低於對照組。
綜上,中醫辨證方案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降低複發率,保障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高建明,楊雪源,解士海等.慢性特發性蕁麻疹患者單一細胞IL-2、4、10受體mRNA的表現[J].中華皮膚科雜誌,2006,39(1):29-39.
[2]剡建平.夏枯草口服液配合氯雷他定片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誌,2012,11(3):173-174.
[3]範雪峰,劉岩.三仙湯配合針灸治療衝任不調蕁麻疹38例[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23):2828-2830.
[4]段祖述.序貫療法對慢性風寒束表型蕁麻疹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J].2011,3(9):40-41.
[5]舒友廉,黃曉紅.荊防方治療風熱型慢性蕁麻疹62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誌,2010,9(6):38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