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中醫養生方法的歸類及內涵和特色
中醫中藥
作者:劉偉華
【摘 要】作為養生研究中的重要內容,養生方法是養生從理論到實踐的必經之路,其對養生實踐具有提綱掣領地指導作用。由於以不同要求、不同角度以及不同層次來看,養身方法在數量上多達數十種,所以具有紛繁雜亂的特點,從而使人難以對之進行全麵的掌握駕馭以及認知。在對道、儒、釋各家文化進行兼融以及總結的基礎之上,中醫養生方法得以誕生和發展,所以在這個層麵上就比較難於對之進行掌握,同時對中醫的養生特色也不能分辨和突出出來。本文根據中醫文獻尤其是《內經》作為根據,分析研究其內涵以及歸類,從而對中醫養生的特色進行探索。
【關鍵詞】中醫養生;方法歸類;特色
1重調攝的形神兼養
人的形態,包括五官、四肢、身以及頭等屬於形;人的精神,也就是狹義上的人的精神狀態以及思想心理活動等屬於神。人體的身和心在中醫當中的代表就是形與神這兩者,也說就是所謂的人的形體結構以及精神心理等[1]。
形神之間的關係在《內經》之中被概括為“形與神俱”,是屬於相互依存的兩種存在。作為生命活動的集中體現以及主宰,神非常容易受到幹擾而出現耗散的現象,要想促進其耗損的減少,就必須要保證安寧平靜;針對形神的偏頗和特性,在中醫養生當中並非是對補養治療的方法予以完全的采用,而且也並非急於求成,而是利用漸進以及緩和的方式來進行的。利用各種方法,利用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以及動靜結合的方式,從而逐步的調整和攝養身心。其基礎是形神相依理論,其目的是神清形爽、形健神充以及形神兼養。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特色就是這種調整以及攝養方法。
2重和諧以及因時因地製宜
在自然界當中,人類無時無刻不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古人已經洞察到晝夜的變化規律以及四季氣候,先秦非常著名的哲學觀念之一就是天人合一,中醫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對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和諧統一的重視。對於外界環境變化的主動適應在中醫養生學當中被提倡,要求對機體的行為舉止進行相應的調整,采取居處養生、環境養生以及因時養生等各種方法,最終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的實現[2]。
除了要求要與環境進行主動適應以及對自身進行調整之外,中醫養生在具體的養生方法上也通過對藥物、飲食以及起居等養生方法的有效運用,對“秋冬養陰、春夏養陽”的原則予以貫徹,也就是要在春夏之時與生長之氣相順應對陽氣進行補養,在秋冬的時候需要對收藏之氣相適應進行對陰血的補養。從這些方麵不斷地使人與自然的協調和諧得到維護,促進人體與自然氣候變化相適應能力的不斷增強,最終實現長壽健康的目的。
以《內經》為代表的中醫理論在對因時因地製宜養生這一問題上具有十分透徹以及明確的闡述,養生注意事項很多情況下是從自然界各種氣候環境變化入手進行闡述的,相對於佛學、儒學以及道教等的認識,中醫養生具有更加豐富的理論。中醫養生中的很多內容已經真正意義上成為其對中國養生學的原創性貢獻。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之上,後世的醫學又有所增益,比如髒腑由於一年十二月時令所引起的各種各樣的變化就在《孫真人攝養論》有所提及,從而有針對性的可以采取各種相應的養生方法。逐月逐日地的講養生方法提出來的是《養生月論》,甚至一日之中的四時調攝法也在萬全《養生四要》中有所提及。在這種對前人的繼承和發展中,我國的順時養生內容在中醫中開始逐漸的變得十分豐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