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的信息經濟發展模式探析
宏觀經濟
作者:徐海力
摘要: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和社會高速發展,人類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所引發的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地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嚴峻的形勢下,人類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經濟行為,努力尋找使得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而信息經濟具備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協同效應、節約資源等特征,並對全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衝擊,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以互聯網電子商務、電子支付、在線社區交流、互聯網遊戲、電子政務應用等為代表的新興信息經濟產業模式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巨大衝擊和改進,同時隨著信息技術在傳統工業和商貿業等領域中的深入推廣使用,使得工業效率和商貿業效率得以快速提升,信息經濟正一步步地在現代經濟體係中占據越發重要的位置。
關鍵詞:信息技術;經濟轉型;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02
一、信息經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持
所謂信息經濟,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為物質基礎的,信息產業起主導作用的,基於信息、知識、智力的一種新型經濟。信息經濟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將各社會組織和個人相聯係,以新的全球公平夥伴關係,廣泛開展全球的信息溝通和交流,建設一個環境優雅、資源豐富的地球村,從而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信息經濟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信息經濟的生產要素構成特點決定了它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小。傳統經濟的生產要素構成是物質、能源、資金和勞動力,自然資源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生產要素,傳統經濟發展對其不加限製的利用必然導致一係列的生態和資源問題。而信息經濟的生產要素構成是物質、能源、資金、知識和人力資本。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是可再生的生產要素,其增長具有無界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的特點,突破了自然資源稀缺的瓶頸。同一內容的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可以在同一時間在不同地區由多人同時使用,並且可以重複使用。因此,信息經濟生產要素的開發和利用不僅不會使資源枯竭,而且是一個學習積累和不斷強化的過程。
從信息經濟要素中物質、能源、資金、知識和人力資本的構成比例來看,信息產業對原料和自然資源的需求率比傳統產業要低的多。例如當前的價格分析表明,一片半導體芯片產品的價格,85%以上歸於芯片的專門設計和工程服務,而隻有3%歸於原材料和能源的貢獻,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低物質化” 要求。
2.信息經濟的正反饋集約型增長模式有利於節省資源投入。經濟學家J·M·克拉克說:“知識是唯一不遵守收益遞減規律的生產工具”。信息經濟與傳統經濟的根本區別在於其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傳統經濟是一種負反饋經濟,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負反饋機製會使市場有一種自我恢複的均衡效應。但是以信息和知識為主要生產要素的新經濟是一種正反饋經濟。這種需求與供給互為因果的正反饋機製使得新經濟的發展具有自我實現的滾雪球式效應。
我國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的,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數量的增長來實現經濟增長,是一種高投入、高消耗、低質量、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而信息經濟是一種集約型經濟,主要依靠生產要素優化組合、提高要素質量和使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是消耗低、質量高、投入少、產出多、效益好、汙染小的經濟增長方式。
3.信息經濟推動了傳統工業經濟的信息化和知識化。信息經濟加速了傳統工業經濟的技術創新,為傳統企業的發展指明了一條經營現代化的道路。傳統的製造技術是把原材料轉化為產品,是資源的消耗和凝聚;而信息經濟時代的傳統工業趨向於把知識轉化為產品,是知識的凝聚和利用。作為可再生資源的知識在工業經濟中比重的上升,必然會減少環境汙染、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
信息經濟創新了管理思維,為傳統經濟構築了知識經營的新模式。伴隨信息經濟產生的新思想、新管理方法、新融資模式深入到傳統經濟的每條神經,使傳統經濟擺脫了浪費資源、製造汙染的困境。利用信息經濟帶動傳統產業的發展不啻為傳統經濟發展的一次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