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失業問題解決方案
文化經濟
作者:李夢怡
摘要:失業問題已經是全社會的關注焦點,而在眾多的理論解決方案中,哪些才是真正的切實可行?本文從兩個方麵分析了當今社會失業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第一是高校畢業生失業的原因以及應對措施,第二是針對拉動消費和增加就業的兩個方麵。其中,提出一種有效解決失業問題的個人想法,即可以限製現有勞動力的工作時間,實行間接下崗製度來解決就業,同時增加社會勞動生產效率、實現貧富差距降低。
關鍵詞: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時間
中圖分類號:F2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1
失業是宏觀經濟中的主要問題,也是影響當代社會穩定的重要環節。失業的種類主要包括兩種,自願性失業和非自願性失業。又細分作永久性失業、暫時性失業、製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掠奪性失業、成本性失業、對抗性和過盛性失業。本篇文章想就非自願性失業淺談一下其成因和解決辦法。
在非自願性失業中,最值得關注的一個群體就是高校畢業生。其中,這一部分的失業人群還可以分成兩個群體,一個是諸如國家211、985等高等院校畢業的所謂“高材生”,另外一類就是一些普通大學、專科、職業技術類院校畢業的,或者是接受低端教育的農村學生。這兩類高校畢業生的失業原因是不盡相同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觀念的偏差。在當今社會,很多家長都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認為自己的兒女既然是大學生,就理所應當有一份好工作,並且從小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成為“人上人”,灌輸“一切向錢看”的錯誤思想,於是這部分學生從小的觀念就是錯誤的,當他們走向社會,一些基層工作他們就不願意做,從而很難適應社會。這種現象在高校畢業生群體中尤為突出。
2.高校畢業生素質下降。首先是國家高等教育的院校擴張使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入學門檻降低,學生綜合素質下降。另外,學校的教育體製使知識與工作實踐相脫節,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差。再次,大學生眼高手低,不安於枯燥的工作,頻繁跳槽是直接原因。
3.產業水平的低端化。說到產業,不難看出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處於“苦力緊缺,人才擁擠”的矛盾境地,需要高學曆人才的創新、設計部門要遠少於基層部門,從而一些高新技術人才就無用武之地,於是造成失業。
4.大學生自主創業環境不佳。在個人創業方麵。國家的稅製方麵以及行政、政策方麵都不利於大學生自主創業,或者說,中國的環境根本沒有激勵大部分青年人自主創業的熱情。
5.就業歧視。就業歧視是在我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似乎畢業就等於失業,或專業不對口,或遭受性別歧視,學非所用,造成人才浪費,以及“讀書無用論”泛濫。比如資格性失業、地域歧視、性別歧視、背景歧視都屬於這一範疇。
基於以上的原因,筆者認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特別注意以下這些方麵:
首先,是教育水平的提高,這需要在對現行的教育體製進行改革和完善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教育機構應該加強市場調研,跟蹤高校所設置專業的就業率、就業方向等情況,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的勞動力市場需求調整高校部分專業設置,從而使得高校畢業生能更加準確地定位自己的職業方向。
其次,要在政策、資金和技術上大力支持學生自主創業,鼓勵學生到農村、基層等地區就業,改善創業環境。並對相對收入較低的大學生進行合理補償。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消除就業壁壘。對於地域就業壁壘,應取消各級政府保護本地生源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徹底放棄各種就業歧視政策。依靠市場機製來調節高校畢業生的人才流動。同時還要深化戶籍改革,使得高校畢業生可以在區域間和城鄉間自由流動,實現就業自由。另外從製度上徹底改革,切實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完善畢業生保障製度,實現創業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