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身份、社會認同與中國轉型(1 / 2)

身份、社會認同與中國轉型

文化經濟

作者:張樂泉

摘要:社會認同的經濟學分析結合了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分析框架,著重研究身份認同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的。本文引入了阿克洛夫的分析理論,研究身份經濟學在不同領域發揮的作用。並聯係中國轉型的實際問題,從身份認同的視角對中國的轉型作了進一步的闡述。

關鍵詞:群體;身份認同;經濟行為;中國轉型

中圖分類號:F06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1

一、引言

社會身份(social identity)是社會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來自於社會成員在特定群體中的歸屬感。當我們屬於某一類群體是,會產生一種身份的認同,能讓我們充分地識別自己是該群體中的一員。這種認同帶來的滿足感是以往經濟學所忽視的。傳統的經濟學分析著重於研究人在決策選擇時受到的激勵,也就是研究如何在一定約束下分配行為,達到效用最大。社會身份最早應用於社會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的領域,用以解釋諸如宗教衝突、歧視、政治選舉等現象。

二、文獻綜述

在經濟分析中係統地引入身份認同(identity)的思想始於Akerlof和Kranton(2000)在QJE(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發表後在經濟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他們的研究中,他們設立了一個新古典的效用函數,在效用函數中添加了身份的變量,這個變量又聯係著由身份所決定的行為。身份(Identity)取決於別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度,認同度越小,換句話說是歸屬感不高的話,會導致效用的減少。比如一個職業經理人被認為應該是衣冠考究、自信、精力充沛,倘若一個經理人衣著邋遢、猶豫不決、缺乏領導能力,他就會被認為不適合當經理,他會從中感覺到挫敗感,這就是效用的減少。Akerlof和Kranton運用這個模型研究了性別歧視、貧困、夫妻間家庭勞務的分工等問題。最近,Benabou和Tirole(2006)在這方麵作了拓展。他們提出了一個補充的理論框架,強調對身份的投資及其影響。相關的理論都在模型的構建和社會身份認同(social identity)對經濟行為的影響上都作了探討。有關的經驗研究一般都包含了實驗的設計,例如Chen和Li在他們的研究中設計了一個實驗,考察了公開北京小學生樣本的戶籍對他們在實驗設計中的表現的影響。他們發現,公開和強調外來移民的戶籍資料會顯著影響實驗對象在實驗中的表現。公開資料後,他們的表現水平會有10%的下降。

三、理論的應用

在新古典效用最大的框架紅引入“社會身份”(social identity)是對經濟學的一個突破,這個效用函數可以用於分析不同的問題。這個函數可以視之為改進了的新古典效用函數。Akerlof和Kranton在“身份認同和經濟學”中即遴選了幾個案例,充分說明了這個模型可以運用的領域範圍很廣闊。他們研究了身份和職業的關係;女權運動是如何影響勞動市場的;身份認同和吸毒、黑幫、墮胎等負麵行為的關係等。這些應用都是具有啟示性的,很多問題以往被主流理論忽視的或無法解釋的,如果考慮到身份認同(social identity),結果就會大不一樣。我們舉一個在教育領域的例子來說明學校是如何影響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