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自治州節慶旅遊發展對策研究
地方經濟
作者:紀怡星 於豔
摘要:本文希望通過對黔東南自治州節慶旅遊發展的研究,推動當地節慶旅遊的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改善貧窮落後的現狀,同時也希望可以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節慶旅遊所借鑒,為少數民族地區旅遊業的發展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黔東南;節慶旅遊;SWOT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2
一、緒論
1.研究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會展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助推器。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一級會展中心城市,初步形成三大會展經濟產業帶,逐步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並帶動其他城市會展業的發展。隨著會展業的發展,相關學者在MICE的基礎上增加了節事活動(Event),即演變成為MICEE[1]。隨著節事活動的發展,參加節事活動逐漸成為旅遊者的出遊動機之一,對一個地區而言,標誌性的節事活動成為重要的旅遊吸引物,尤其是像奧運會,世博會這樣重大的活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者到訪。因此,許多國家或地區開始重視節事旅遊的發展。
黔東南自治州位於貴州省東南部,有苗族、侗族、漢族、水族、布依族等33個民族的人民生活在這裏。全州總人口444.62萬人,少數民族364.01萬人,占總人口的81.87%[2]。各民族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美麗富饒的黔東南自治州有民族村寨3296座,有20個文化旅遊鄉鎮,100個民族文化旅遊村寨,大大小小的民族節日有三百多個[3]。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絢麗多彩,形成了發展節慶旅遊良好的民族文化基礎。
基於上述背景,本文將探討黔東南地區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開發節慶旅遊產品,完善節慶旅遊模式,以此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節慶旅遊概念界定
對於節慶旅遊的概念,不同的學者給予了不同的解釋:Retchie(1984)[4]認為從長期或短期的目的出發,一次性或重複舉辦的延續時間較短,主要目的在於加強外界對旅遊目的地的認同,增加其吸引力,提高其經濟收入的活動,都可以稱之為節慶旅遊。吳必虎(2000)[5]認為節慶旅遊就是目的地利用地方特有的文化傳統,舉辦已在增強地方吸引力的各種節日、活動,使旅遊者在停留期間具有較多的參與機會,以促進地方旅遊業的發展,等等。
結合中外學者的研究結論,本文將節慶旅遊界定為:節慶旅遊是通過專門的組織機構預先安排和設計,以獨具個性的曆史文化、民族風情、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特色產業和生產經營活動為旅遊吸引物,在固定時間和地點舉辦,融旅遊、經貿、文化活動為一體,具有特定主題和廣泛民眾參與的節日慶典活動,旨在促進地方旅遊業的發展並以此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本文在上述界定範圍內探討黔東南自治州節慶旅遊的發展及對策。
二、黔東南自治州節慶旅遊的SWOT分析
1.黔東南自治州發展節慶旅遊的優勢
(1)原生態的民族文化
黔東南自治州由於曆史及地域原因,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因此民族文化保存的比較完整。在曆史的發展長河中,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種類繁多,精彩紛呈,有侗族古老的鼓樓,有色彩斑斕的苗族服飾,有原汁原味的傳統民間節日,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文化,還有民族婚俗、飲食文化等等。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為黔東南自治州發展節慶旅遊提供了人文優勢。
(2)節慶旅遊資源豐富
黔東南自治州每年有200多個大型節日集會,素有“歌舞海洋、百節之鄉”的美譽,被稱為“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黔東南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飛歌”、侗族大歌調式不一、各具韻味;民族舞蹈多姿多彩,是中華民族眾多文化瑰寶中的一朵奇葩。豐富的節慶資源為節慶旅遊的開展提供了天然的優勢。
(3)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
黔東南自治州位於貴州東南部,南部和東部分別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省接壤,西部和北部分別與省內的黔南州、遵義地區和銅仁地區相毗鄰。州內有湘黔鐵路、株六複線、貴新高速、區內有G320和G321穿過,隨著凱麻、凱玉高速公路的開通,使得東西主幹線全線貫通。新建的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第二個支線機場——黎平機場,使黔東南州交通條件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