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香氣,夢裏眷顧之地(1 / 2)

蘭洪鎮,一個工業不發達的地方。

我之所以那麼形容,是因為在我生活的那個年代裏,人們在習慣上都是這麼形容一個地方的。如果要我用自己的話語來形容,我應該會說:那是一個沒有太多風景名勝、工業園區、特色城鎮、人文特產的宜居宜業小城鎮。

嚴格來說,所謂宜居就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間環境、人文社會環境、生態與自然環境和清潔高效的生產環境的居住地,所謂宜業無論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社會環境都適宜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

按照大多數人的理解,“宜居”是城市關注點的轉移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的本質是為人類居住和生活,“宜業”隻是作為“宜居”的手段,用發展經濟所獲得的收益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和優化城市環境、維護城市秩序與安定、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屬於經濟發展、發達的後續效益。

然而,“宜業”與“宜居”之間存在著土地和空間資源分配、空氣、水、噪音環境影響等方麵的矛盾。從世界城市發展的曆史來看,“宜居”的城市發展理念也並不是一開始就貫穿於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最初的城市隻是一個能夠為人類提供衣食飽暖和人身安全的生存之所,隻有當城市在“宜業”的過程中發展到一定水平,並通過“宜業”奠定了一定經濟基礎時,人們才將以提高生活質量為宗旨的“宜居”思想作為城市的發展理念,這本身即反映了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城市關注點的轉移和對城市功能提升、完善的利益訴求。

綜合上麵的術語化解釋,我個人認為所謂宜居宜業小城鎮就是可以在30分鍾之內到達市場、學校、醫院、政府部門、辦公單位、商業中心、娛樂場所及其他場所滿足日常需求並且住得舒服的地方。

作為一個既沒有高汙染廠企進駐、也沒有探測到可供開采資源、同時也沒有過分密集人口導致出行困難的小城鎮,蘭洪鎮無疑就是符合“宜居宜業”所有嚴苛條件的好地方。

在這裏說起蘭洪鎮,並不是因為我昏迷時間過長導致腦筋錯誤在胡言亂語,而是因為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正是蘭洪鎮內,我的外祖母家。

俗話說得好:人有多大膽,地多高產。

蘭洪鎮作為一個地廣人稀的鄉鎮,地價不高,即便周邊龍園鎮、田平鎮的地價已經高達1.1萬元每平方米,蘭洪鎮仍維持在4500元每平方米的水平。如果有哪個富商看中哪塊地皮就可以直接擲幾百萬就可以坐等升值成為當地土豪。當然,因為那裏升值的空間不大,基本不會有富商看中。

早在那個隻要敢開墾或者建房就能將土地變為私有的年代,我的外祖父就用鋤頭墾出3畝地,作為自己的院子。直至現在,那3畝地還是他們家的。

其實蘭洪鎮幾乎每家每戶的院子都有2、3畝大,還記得小時候我跟著母親回娘家總要走家串門,一天要來回幾趟。當時因為新鮮沒有覺得累,現在想想,距離還是挺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