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6略表,對大聖的敬仰(2 / 2)

無支祁,是我國神話中的水怪。其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頭頸長達百尺,力氣超過9頭大象。

宋元以來,禹伏無支祁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經明吳承恩加工整理成《西遊記》。《西遊記》問世以後,無支祁的形象,逐漸為孫大聖替代。

如果說,元雜劇中的孫悟空形象是受無支祁影響,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則是無支祁的化身。無支祁被大禹鎖在龜山足下,孫悟空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無支祁形若猿猴,孫悟空本來就是猴像,其“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的描寫大概是沒什麼分別的。

不少專家都說:對古今中外文化與科技的研究表明,在古代,世界各民族的相互影響與往來交往,每每有出人意料的可能,神猴形象是屬於全世界文化的共有綜合形象。

如果對專家所說的複雜言論進行抽絲剝繭,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孫大聖的形象是受多元文化影響兼收並蓄的藝術典型。

國人對於孫大聖的情感源自於對《西遊記》文本的熱愛。文字的描寫,可以讓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形象躍然紙上,從戲劇到電影,觀眾看到的則是具象化的神話形象。

從文本中走出來的孫悟空,最早應該是在京劇的舞台上。京劇的表演者們開創了“猴戲”的表演風格,惟妙惟肖,精彩傳神,奠定了多年來孫大聖的形象基礎。如果沒有本質的蛻變,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孫大聖的形象都難脫京劇表演的根。

作為著名的古典名著,《西遊記》的影響可以說頗為深遠,除了日本之外,美國、韓國、越南等國家也有諸多孫大聖的形象。對於孫悟空形象,電影電視劇的製作者們一直沒有停止刷新的腳步。遺憾的是,經典矗立不倒,盡管近年來各個版本的《西遊記》層出不窮,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孫大聖能夠深入人心。

除了幾部大型的電影電視劇之外,孫大聖的形象還頻繁出現在多部大製作小製作精製作爛製作的影視作品之中,多數時候孫大聖不是主角,導演與演員不是抱著再次塑造一個劃時代形象的目的。更多的,孫大聖的出現,不過是影視作品的一個噱頭而已。

為了迎合觀眾,人們讓孫大聖去瘋、去傻、去跳舞、去唱歌,還不忘了去談戀愛,但到最後都成了一個無關緊要的角色。當孫大聖的形象成為消費品之後,經典是很難再被傳唱的。對於影視文學作品中層出不窮的孫大聖形象,觀眾和讀者的要求都是非常挑剔的。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孫大聖。

孫大聖,不僅代表著傳統文化中最自由、最隱忍、最富反抗、最富禪機的部分,還代表著秩序與混亂、稚嫩與成熟的矛盾與妥協。

這種情感,是難以用一個形象表達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