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0熟悉,那是國際慣例(1 / 2)

關於那12項要求,如果看在某些想法極端的無知群眾眼中,可能會被理解為:

第一,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數量指標;

第二,那些數量指標由鄉(鎮)確定;

第三,是的,那些數量指標由鄉(鎮)確定;

第四,確定之後設立標誌就好了;

第五,設好標誌就找人去看看;

第六,看看那些標誌有沒有減少;

第七,少了要補回來;

第八,補回來的要補得好看;

第九,耕田就應該用農藥;

第十,不會用農藥就等別人教;

第十一,農藥弄壞環境不要怕,不會打靶的;

第十二,發展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跟打農藥差不多,都是為發展經濟、都不用擔心弄壞環境。

作為一個深深愛著國家社稷和祖國大地的普通群眾,我有責任拒絕抱有以上12個偏激想法、並拒絕持抱有其中任何1個想法。而作為一個普通鄉鎮裏的一名普通群眾,我有責任將很多情況跟那些不了解、不清楚、甚至不敢相信的群眾略作交代:

第一,我不是國家領導人;

第二,我所交代的這些情況都是子虛烏有的;

第三,如果有人將我所交代的情況誤解成汙蔑或捏造事實,那才是真正的汙蔑和捏造事實;

第四,我有權拒絕承擔法律責任;

第五,很多鄉鎮當中,經濟發達的都沒有工業工地指標,經濟落後的都沒有耕作積極性;

第六,經濟發達的鄉鎮都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規劃中申請調整用地,將農保區土地盤整為工業用地,以“溫水煮青蛙”、“逐口蠶食”的速度循序漸進、積極發展經濟;

第七,經濟落後的鄉鎮因為經濟、交通、人力資源、曆史遺留問題等各種因素無法成功引進工業項目,於是從紛紛從旅遊項目著手,不是廣泛種植油菜花、荷花、格桑花就是弄特色小城鎮,從來沒有想過要發展農業,可能覺得農業無論做得怎麼好都算不上是政績;

第八,政績也好、能力也好、政治覺悟也好,都隻跟經濟數據掛鉤,如果沒有強硬的後台關係,就要老老實實地做出經濟數據,不然做公務員就隻是做公務員而已,當不了大官;

第九,在那些經濟發達的鄉鎮,土地是值錢的,在那些經濟落後的鄉鎮,土地是不值錢的,但無論哪個鄉鎮,當地最大的官都擁有最多的土地,雖然不一定寫著他或她的名字;

第十,在那些經濟發達的鄉鎮,大官會讓自己的土地變得越來越值錢,在那些經濟落後的鄉鎮,大官隻是想方設法不讓別人侵占自己的土地,除非用錢來交換;

第十一,在現行政治體製下,由於有文件要求大官不能是當地戶籍人口,雖然不乏為當大官而將自己戶籍提前遷出外地的情況,但到了縣、市、省的程度,越高的官對官銜所在當地的歸屬感往往越缺乏;

第十二,可以客觀地說,如果有政績,什麼都好說,如果沒有政績,談什麼發展都是次要的,因為發展是整個社會的事情,而政績是某些個人的事情,要發展,總是優先發展某些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