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握好學習興趣與實用能力的關鍵點(1 / 2)

把握好學習興趣與實用能力的關鍵點

教海探航

作者:陳乃琳

筆者於2010年3月通過國家漢辦的選拔和培訓後,被孔子學院總部派往美國孟菲斯大學孔子學院工作。筆者的兒子子涵也於同年7月來到美國,借讀於孟菲斯大學附小二年級。入學時,他的英語閱讀水平測試僅有0.9分,而美國二年級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應在2.0—3.0之間。兩個月後他的英語閱讀水平為1.4,5個月後他達到了2.2,8個月後他與全班同學參加了全美斯坦福學業成績考試,成績以百分位數計,他數學位列99,閱讀位列76,聽力位列40,語言位列70,綜合總分78。一年半後即在三年級第二學期,他又與同學們一起參加了田納西州的統考TCAP,英語閱讀、數學、科學和社會科學都達到了高級水平,處於領先位置。子涵二年級班主任Ms. Thompson給他的評語是“子涵在語言學習上的進步讓我吃驚。他是個勤奮學習的孩子。希望他暑假過得愉快,升入三年級後有更大的進步”。子涵三年級的班主任Mrs. Burr給子涵的評價是“子涵已經成為班級學習社區的重要一份子及領軍人物”。

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子涵的“學”映射出了子涵老師的“教”。子涵之所以能在兩年的時間裏趕上美國的同齡人,除了他自己的努力外,還與他老師的“教”密不可分。筆者擬梳理子涵在美國學習英語的過程,從中總結出美國小學英語教學的三大特色,以期得到某些啟迪。

一、重視學習過程的調控,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自我效能感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及堅持性,影響人們在困難麵前的態度、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及人們在活動時的情緒(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1997)。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個人成敗的經驗、他人的評價、榜樣、學習行為表現的反饋等。子涵的美國老師正是從這些主要因素入手培養子涵的自我效能感的。

孟菲斯大學附小十分重視學生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學校對孩子的要求是3R,即Respectful(尊重,包括尊重老師,尊重別人,尊重自己)、Responsible(有責任心)、Ready(做好準備)。綜合孩子們一天在校的具體表現,老師會在給家長的聯係本子上標明“E”(Excellent優秀)、“S+”(Satisfactory plus非常滿意)、“S”(Satisfactory滿意)、“S-”(Satisfactory minus不是很滿意)或“U”(Unsatisfactory不滿意)。每得到一個“E”,孩子就可以拿到兩張獎券,“S+”可以拿到一張。每周五下午,孩子們可用自己攢了一周的獎券兌換成自己喜愛的獎品。孩子們就是在這麼一種快樂的氛圍裏,積極爭取好的表現,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的。

子涵初來乍到,對老師的授課“一竅不通”,是全班英語水平最差的學生。如果按學習成績來評分,他得“S-”或“U”是不為過的。可是你能想象得到嗎?在子涵帶回家的家長聯係本上最常見到的等第卻是“S+”或“E”。原來老師發現他的字寫得端正、能專心聽講,於是便及時地肯定和鼓勵他這種積極的學習行為。所以子涵從一開始就沒有覺得自己差,而是感到與別人是一樣的、平等的,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取得進步的。隻有當一個孩子相信自己能行時,他才能真正願意去努力,去獲得成功。子涵的老師不是“高要求”,繼而皺著眉頭,說子涵這個不對,那個不行,而是從寫字、聽講這些行為細節中去評價、去鼓勵,既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得課堂的“教”得到了“學”的支持。

相比於美國老師,我們國內的教師也知道表揚與鼓勵學生的重要性。關鍵的區別在於,美國老師重視在對行動過程的調控中去評價,而我們常常重在對行動結果進行評價,而忽視對行動過程的具體調控與細節中的幫助,盡管教師對孩子的評價也很“客觀”,但往往在無意中打擊了許多暫時落後的孩子的自信心。簡言之,前者的做法增強了孩子內在的自信心與自我效能感,而後者的做法在許多情況下,是事與願違的,效果不佳的,造成孩子自我效能感的缺失。注重對學生行為過程細節的引導,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美國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們應該向美國同行學習的關鍵點。

二、重視快樂學習,培養學生記憶英語單詞的直接興趣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習任務對學生有三種價值:成就價值、興趣價值、效用價值(吳慶麟,《教育心理學》,2003)。美國小學也布置家庭作業,而且美國老師布置家庭作業時做到了以上三種價值的完美統一,讓孩子在很有興趣的活動中獲得成就和效益。對於學習第二語言的孩子來說,興趣是抵禦畏難情緒的良藥,在活動中取得的成功和效益又進一步增強了良好的學習情緒。因此,讓興趣引領學生前進,幫助他們克服畏難情緒,則是子涵的美國老師英語教學特色的另一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