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本人對自己這部小說存有許多疑義,正在著力思考與改進,今日又要暫更一天。但是,今日我還是有許多東西可以帶給大家。我寫這部小說,並不純粹是因為鍾愛武俠文學,同時也蘊藏著對曆史的熱愛之情。所以我選擇將第一部小說設定在鮮有人提及的西漢時期,而主人公更是曆史上的人物(故事是結合《史記》虛構而成!!)。於我看來,西漢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而這個朝代中最偉大的君主無疑是漢武帝劉徹。我相信大家也應該知道,在許多具有真知灼見的偉人眼中,漢武帝絕對是功大於過,正所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分析漢朝的曆史背景之後,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漢武帝是在怎樣的一個艱苦困難的狀況中將漢朝帶上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天所要闡述的是本書的第一個曆史背景 —— 建元新政的曆史背景,以及漢武帝所麵臨的危機!通過這篇文章,興許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書的思想所在!(注:這段文章非作者所書,由網上摘取,何新:《漢武帝新傳》,頗覺有理!)/(另外,明天一定更新!各位有什麼建議,可以向我留言!!雖然我成不了什麼大家,但是本人一向認為,小說不隻是意淫的工具,如果有人實在是要看爽文的話,本書可以繞過!重申:寫作隻是興趣使然。並且本人還是會保證更新的。)
1. 漢初“無為而治”並非太平天下
前人之論劉徹,多以其為太平天子,也有認為他是揮霍無度之敗家子者。認為劉徹上承文景盛世,國庫充盈,因而對外大規模用兵,“內窮侈靡,外攘夷狄”,致使“天下蕭然,財力耗盡”。《漢書》作者班固對漢武帝功業基本肯定,但也說:“如武帝之雄才大略,若 不改文景之恭儉,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認為漢武帝的失誤,在於改變了文景時代無為而治的黃老路線。
實際上,文景之世並不是太平時代,而是潛伏危機的時代。
漢文帝時產生了兩位具有宏觀戰略眼光的傑出政治家。一是賈誼,一是晁錯。賈誼出身平民,是研究《春秋左傳》的專家。20歲從政,33歲早逝。生前曾多次問文帝提出富國強兵的改革建議,遭到列王公卿的反對。文帝忌憚朝野輿論的壓力,雖然重視賈生之論卻不敢采納。晁錯是研治《尚書》的專家。在擔任太子家令時多次向文帝上書,提出削藩限製諸侯的政議,重農主義的經濟政策和擊胡備邊的對外戰略,文帝均明確表示欣賞但也不敢采用。
文帝時“匈奴連歲入邊,殺掠人民及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敝甚。”文帝六年,匈奴兩路攻漢,“烽火逼於甘泉、長安”,兵鋒直逼距長安不遠的皇帝行宮甘泉宮。(宮址在陝西淳化縣西北。)而文帝也隻有以外嫁公主納幣和親一策作為應對。景帝初即位之第三年,以吳王、楚王為首的劉姓七國諸侯即聯兵造反,其口號是“殺晁錯,清君側”。景帝不得不殺掉晁錯作為安撫,但諸侯並沒有退兵。兵連禍結,內亂一年後才被中央平定。景帝在位僅十六年,其間匈奴五次入邊,殺掠人口,動以萬計。
景帝時代,國政糜爛,法製荒疏。王公貴族囂張,官製世官世守。“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當此之時,“網疏而(豪)民富,役財驕奢,或至兼並。豪黨之徒,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國,公卿大夫以下,爭奪奢侈無限度。(《通鑒》卷16)
2.劉徹不是坐享其成的太平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