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整轟擊了十天之後,大梁城的城牆終於轟然倒塌。
平心而論這其實有些出乎趙何的意料之外,自信滿滿的年輕趙王原本以為大梁城的城牆應該會更早倒塌一些。
在這十天之中趙國的炮擊其實也並非是一帆風順,最大的一次事故是五天之前的炸膛,這一次的炸膛不但帶走了附近數十名將士的性命,其中還包括了五名趙國工匠,後者的損失尤其讓趙何心痛。
除去趙國炮兵的問題,魏國工匠奮不顧身的修補和可能是源自於先祖血脈的精良基建修複技術也同樣大大延緩了趙國對城牆的破壞,當第二門重炮也開始炸膛的時候趙何甚至都已經考慮起要不要讓邯鄲那邊用兩個月的時間再拖它個一兩門大炮過來了。
好在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趙國工匠偶然間的發現挽救了一切。
這名趙國工匠是一名墨家子弟,對於物理和算術方麵都十分感興趣,他在閑暇時間做了一個小型的大梁城沙盤,然後用彈弓來模擬石彈並根據自己的知識提出了一個推論,那就是三角轟炸法。
簡單的來說,就是讓連續三發炮彈的落點形成一個三角形,這樣就能夠一舉炸塌整個三角形範圍內的城牆段,造成的破壞力遠遠超過用三發炮彈連續轟擊同一個地方。(注1)
在現場觀摩了一次試射之後,趙何毫不猶豫的將這名工匠的爵位提升為下大夫,然後命令剩餘的所有重炮都按照這個三角形理論進行發射。
然後,在炮擊的第十天下午,大梁城的城牆終於再也支持不住,出現了一段超過四丈的大垮塌,形成了一個足夠讓趙國人衝鋒的斜坡。
趙何幾乎是立刻就下令趙軍向這一處斜坡發動了全麵攻勢。
在兩刻鍾的激戰之後,雙方士兵數以千計的屍體在缺口兩側堆積,趙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後終於憑借著更加強悍的戰鬥力,一舉突入了大梁城之中。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殺退的魏國將軍們終於想到了給還在王宮之中思考著是否要遷都的魏王報信。
宮殿之中,得知了這個消息的魏國大臣們一片嘩然,有人大驚失色,有人痛哭流涕,有人當場想要跑路,有人請魏王趕緊跑路,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唯有魏王靜靜的坐在那裏,就好像是一尊泥塑雕像。
趙軍進城了。
十三萬趙軍對於此刻的大梁城而言是完全無法匹敵的力量,隨著大梁城北門的洞開,這座城市的結局已經完全注定。
對此,趙何隻有兩個命令。
“傳令下去,立刻讓軍法官入城,寡人的軍紀可不是兒戲!”
“再傳令下去,讓樂乘不要管其他地方,直撲王宮,如果魏王自殺了,至少要保住他一個兒子!”
為什麼要保住一個兒子,當然是要給魏氏王族留一條血脈。
這也是華夏族一直以來的慣例,不說上古的三皇五帝那些就說近一點的夏商周,無論商朝取代夏朝還是周朝取代商朝,上一代王朝的血脈其實一直都被延續了下來,也就是所謂的“興滅繼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