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送了一大塊狗頭金給錫恒,這是他的恩主,得罪不得。他說是自己帶著部下巡查哨卡,在路上發現的。錫恒還算清廉,再三推脫才收下。這個時候邊疆的官吏待遇很低,方方麵麵的應酬又多,當官真心不容易。
嘯天為了便於下一步的工作,向錫恒彙報決定捐官,錫恒沉思片刻就同意了。
嘯天回到官衙,幹脆兌了10000兩白銀,委托福海的舒老板在北京給他捐了個四品的後補知府。舒老板正要返回天津送一批貨物,順路可以把這個事情辦了。
清朝的捐納成了與科舉相互補充的一個重要製度。既有例捐,也有常捐,且統一管理,明碼標價。人們捐的是紅頂、黃頂、藍頂等官帽,而沒有“黑頂”。捐納越來越泛濫,多的時候60%的官員都出自捐納。此外,士民不僅可以“捐官”,還可以捐封典、捐虛銜和穿官服的待遇,甚至可以捐國子監的監生,也就是所謂的“花錢買文憑”。
所有的朝代裏麵隻有清朝是把捐納作為國家製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徑的,其他朝代雖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這樣成係統,而且作為國家一項重要財源來組織經營。
康熙征討準噶爾費用不足,下詔鼓勵富戶捐納,因此僅僅山西一省當年1年內捐縣丞1萬2千人。乾隆時期規定白米20石可捐縣丞1個,北京城幾乎所有的旗人都拿發給的老米換了個官;嘉慶晚年間國庫空虛,捐生人數捐到了22萬。有意思的是,江南某人做生意發了財,就捐了官。結果,吏部辦手續的時候發現,此人素質太差,就不給他官位,這人公開叫嚷,不給官位可以,要退錢!一時之間在官場傳為笑談,可見捐官的泛濫。
清朝前期正牌子進士、同進士出身的“正途”官員是不與納捐的“異途”官員一起排班站立的,但到了後期自然而然就沒有這種禁忌了,原因就是因為拿錢買官的人太多了,一眼看去密密麻麻幾乎都是花錢買來的頂戴。
這後補官員在大清國多了去,很少有拿到實缺的。盡管如此,對於嘯天來說,這個官位還是重要的。有了這個候補官位,加上留學生的身份,他作出政績後,錫恒很容易就能把他弄成實缺。有了清朝的正式官位,做起事情來才會順暢。
清朝捐官過程複雜,如果沒有熟悉的人,不僅要多花冤枉錢,還會拖長時間。好在舒老板把他當做發財的夥伴,全力奉承,三個月就辦完了,連吏部的麵試都免了,直接指認到科布多候缺。舒老板拿到憑證,就在京師給他置辦了全套的官服。
幾個月後嘯天從舒老板手裏拿到吏部的憑證、還有青金石的頂子和嶄新的補服,裂開嘴笑了:前世咱無車無房,是個屌絲,這一世咱也是四品的官了,擱在後世,那就是市長、廳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