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導力飛機按照現實世界的機械設計角度來看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次品,單單這一個飛機裏麵看似鼓鼓的卻裝了大量一次性結構。
整個飛機在做探測任務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探測一次就完蛋。 因為有預演,所以盧安的才會這樣設計。這些飛機在預演中如果選擇自殺性探測,能夠很快得到結果,在該預演的七分鍾時間裏會對信息進行統計。如果是真正戰鬥的話,盧安一定會準備幾百個這樣的飛機,以此檢測龐大的戰場,然後將每一家飛機的結構都觸發一次。大量的數據需要分析,所以七分鍾預演的時間工作還是挺繁忙的。這些時間幾乎安排的滿滿的。
而在現實中不觸發機構,飛機就照樣能夠飛。所以盧安的機械設計是隻增加可能性。但是並不考慮所有可能性都爆發後的後果。
以其中一個設計為例。
飛機在靠近地麵會彈出眾多的球,每一個球都連著線條,就像悠悠球一樣。
每一個球體在懸在半空的時候,會爆射出無數針頭大的結構,這些針頭大的結構,這些針頭包裹著無阻膜撞擊地麵後,後半段由於包裹無阻膜,會反彈針頭原路返回到球體上,整個悠悠球的結構會爆發兩撥針頭,當第一波反彈的針頭和第二波反彈的針頭中有部分針頭反彈的位置不一樣,明該物體是運動的。隻有該物體是在運動,所以才會讓兩撥針頭出現反彈位置不一樣的情況。隻要確定到底是那到底是那一組針頭前後反彈不一樣,就能根據這一組針頭確定該物體的位置。
理論上和探測器發射能量掃射地麵,在目標反射後,對目標進行判斷,正常的儀器發射的能量是超聲波,或者是各種頻段的電磁波。而現在盧安的這個設計是細針頭,碰到目標後能夠回彈一部分的針頭。
當針雨爆射的時候,隻有死物會一動不動,活物絕對是會動的。在預演中釋放這種現象,就能測到到底是哪一個位置上有敵人。當然這種隻能測一次的東西隻有盧安借助預演才能有效利用。
飛機上垂下的悠悠球射完兩撥後,就會通過連接線條,將震蕩的信息傳給飛機,而飛機上的導力體係經過處理後,
內部發射超音速氣流的結構就會啟動,上千個管道內的超流體彙聚撞擊,最後形成一束超流體氣流。這一束氣流發射出去後,這個飛機就散架了。 當然就算這個飛機不散架也會墜毀,垂下的幾個悠悠球結構盧安壓根就沒設計回收係統。飛機下麵垂著七八個這樣的東西也就甭想飛。會直接墜毀。
這種設計就最能反映盧安現在和這個世界科技設計迥然不同的地方。能在預演中完成,就不要考慮現實中做這個工序是否合理不合理。
隻要在預演中獲取足夠精確的信息,而現實中,這種飛機用來打擊的彈丸隻攜帶幾枚就足夠了。用不著多,如果用來打人的話十個彈丸就能把對方打的死的不能再死了。如果用來攻擊車輛,一個茶杯大,二兩重的鋁熱劑彈頭在無阻膜的覆蓋下從兩百米的高空投擲下來。足夠灌頂攻擊了。
現在盧安已經擁有超視距打擊對手的方式了,目前的實驗中,盧安已經成功在五十公裏外擊完成了對地麵目標的捕捉,但是目前盧安還在鑽研技術,因為飛機現在通過兩撥針頭發射後反彈的探測手段,根本無法準確識人。目前的結構隻能探測活物。活物這個概念範圍是很大的。
總不能感覺到是個活物,就給對麵來一發吧。當然如果是主世界的的超能狀態,憑借自己現在的超能增強的軀體強度,七分鍾的時間是可以飛過去看一看情況的。但是七分鍾的時間就跑這一趟,不符合盧安有效利用時間的理念。
現在如何隔著上五十公裏甚至是上百公裏準確的確定目標身份。這是盧安在技術上糾結的地方,目前為止隻有給探測飛機帶一個手機,拍攝照片然後發送回來。可以完美的確定視距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