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6 悄悄變革的地球(1 / 2)

大失電的影響已經緩緩退去的。世界的各種生產已經恢複到了的電力時代,通訊也開始恢複。

但是一些高能物理實驗還頗受影響。例如粒子對撞擊,還有核聚變實驗等等。而在大失電後,物質在高能能中的躍遷現象,被一些物理實驗的專家們發現。但是此時這種技術還沒有實用化。所以現在的航工業依舊是用化學能火箭,進行地麵和外太空的貨運。

###

在全球赤道各個發射基地上,每都有數艘類似土星五號的大型飛船發射到了太空中。這是大失電前難以想象的。在大失電前世界最強國用舉國之力才擠出來了土星五號的大型飛船技術,且隻發射了寥寥幾次。而現在如此頻繁的發射。取決於三個原因。

1:世界大一統——全球軍費大規模縮減。 在大失電之前,各種武備都是相互防備的,不產生額外產值的。軍事係統大量的人力和資源來維持這些龐大的係統。而現在戰爭結束了,東西方製定了統一的經濟政策和世界管理方式後。全球幾十艘航母沒有必要了,上百艘潛艇也沒有必要了,龐大待命的核武庫,洲際導彈也沒有必要,完全用於作戰而生轟炸機和五代戰鬥機計劃也不需要了。

:工業生產鏈開動成本下降——任何工業產品,造的越多,就可以用生產線代替手工。造十個洲際導彈,需要老師傅親自上去焊接,但是要造一百個,直接建造一個自動化焊接係統的。造這玩意不必了造高精度車床要難。主要是有沒有必要掏錢。而現在隨著火箭發射任務的而增多的,是有必要花錢的。

:全球合作。在過去歐洲俄國美國中國,三個國家各搞各的太空計劃,同時還是各自防備著對方。

在大失電前幾個世界大國火箭發射基地,都是敝帚自珍將發射站建立在自己的絕對防禦圈中,防止敵對國家用下作的電磁幹擾來破壞火箭發射的成功率。(雖然和平時代沒有國家這麼下作,但是都在防備戰爭時,大家撕破臉皮的情況)

而現在,四十多個火箭發射基地在大洋洲,非洲等赤道位置建立,就像規劃公交車站一樣規劃在這裏。四十個火箭發射平台共享全球一套地麵海洋觀察站體係。(火箭發射需要大量地麵觀測站,比如中國火箭發射的時候,火箭中心不斷在報“一級脫落成功”“二級脫落成功”“進入電離層”這樣的化,這些是全國的觀測站然後上傳給國家中心的。)

現在全球的觀測站數據聯網的。(過去是擔心其他國家火箭數據被敵國所知。)地球聯盟各方的火箭都能得到全球地麵站台的導引。

###

火箭技術的突飛猛進是世界和平帶來的紅利。這至少讓地球的航工程向前推進了一百年的時間。如果正常發展的話,全球任何一個大國要進這樣發射頻率,發射規模。欠缺的不是技術,而是在為這樣的基礎建設,進行一百年戰略規劃。

人類終於不用像背簍中的螃蟹,你夾住我,我夾住你,都困在地球這個大背簍上了中了。這種大規模的發射的帶來的技術變革是指數的。在過去航員上空是做實驗,被研究,而現在則是真正的在太空中進行一些大規模的建造活動。建造太空城市。建造空間實驗室,建造適合零重力環境下生產的材料工廠。

###

然而如此浩大的時代的,對於普通人來,依舊是普通人的生活。從太空回到地麵,一個個城市重新通電後,大家依舊是上下班,通訊依然是手機,街道上修建馬路的也依舊是人,沒有出現機器人代替人類勞動。總體的民眾生活麵秒,和二十世紀上半葉差不多。沒有多大的改變。甚至乍一看,看不出來這個時代有任何未來感覺。

大家依舊是抱著手機的低頭看新聞,在餐館酒店中抱怨著工作的辛苦。

是的,這個世界對普通人來,就像是停了一下電,然後現在來電了。每個人的還是停電前那樣具有著工作壓力的。國家停止敵對,軍費消減為零。對大家來沒什麼。軍費消弱了,但是國家財政的依舊是將相同的錢砸到了太空,並沒有變為福利。不僅僅沒有福利,甚至大家感覺到了蕭條。

因為在大失電前,讓人心煩意亂的,娛樂信息,沒有了。一切陷入了平靜。因為大失電後,國家的經濟政策控製住了金錢的流向。而沒有了金錢的灌入。娛樂業再也無法像大失電之前那樣熱鬧。

##

首先必須強調娛樂業不能是有害的產業。娛樂的誕生誕生有著非凡的意義。

回望中國上古曆史,最早的娛樂的萌芽,追溯到“樂”的誕生。曆史將音樂的誕生捧到極高的地位。而從文明發展的意義來,“樂”的誕生也擔當的起這種地位。

因為人類的思維並不是一種穩定的東西,情緒會波動會變化。而人類在現實世界中,從事生產和創造活動必須要等待。比如最原始的農耕文明,就需要春播種,然後在秋收獲。而在這期間有等待的時間。這種等待的時間人類可不是能用睡覺來打發時間的,即使是在星際時代,進行冬眠,冬眠後醒來的狀態也是需要一定時間來調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