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 戰爭下的暗流(1 / 3)

050年,世界戰爭愈演愈烈,東亞方向雖然較為和平,但是也被戰爭的氣氛弄找著。

浦東,這個曾經金融城市隨著全球貿易的破壞,開始稍稍褪色,全球貿易成就沿海城市,因為全世界的技術交流,海運物資交流,以及人員交流,沿海地區就是全球熱點地區。這是和平時代國際環境下,才能擁有的美好盛世。

沿海就是一個國家的窗口。在理性的和平時代,每一個國家都會將半個身子露出窗口,而此時國際是熱鬧的盛會。

而大國們主導這場盛會,每一個大國和平時期的戰略都是,開放交流,爭取全世界一切可以合作勢力做朋友。將舉國的半數的人力集中在沿海地區。努力的把身子多往窗口外伸一些,為了更多的在國際社會中獲得力量。

但是隨著開戰槍聲一起,曾經熱鬧的街道(國際社會),就變得冷清了,在槍聲響起的時候,沒人會將身子往外伸(工作重心在沿海)。幾乎都是把身子向內縮(工作重心在大後方),然後將戰艦和戰機向外推。——而這就是現在的時代。

幾乎全球所有的工業國都將工業力量和人口朝著內陸布置了,浦東的人口在三年內驟降百分之三十。這讓曾經寬闊的街道變得冷清了很多。因為即使是中華依舊在西太平洋上有著無敵艦隊,也不敢托大,將全國的工業力量依舊放在敵人炮火能夠夠得著的地方。

所以在浦東地區這幾年商業化氣氛單薄了,軍事化氣氛濃厚的很濃厚了,當然在台灣島地區更是幾乎成了防禦係統林立的地帶。至於整個東亞的東南沿海地區也都是這個模樣。

這既是戰爭狀態

和平有和平的狀態,戰爭有戰爭的狀態,國家不會在和平的狀態下貿然選擇戰爭,也不會在戰爭中維持先前和平的狀態。戰爭會將一切都變為新的模式。

###

這就是孟位時間線上,二十一世紀,收複失地東邊寶島戰爭遲遲不打響。其實是“民眾對這場戰爭的概念”和“戰略家眼裏的概念”不一致

二十一世紀中國民眾普片認為: 將收複失地看成結束百年屈辱的句號。

而那個時代的戰略家們眼裏的:這場戰爭是中華複興下半場,開場

因為一旦開打,連帶的根本不是決定台灣島的歸屬。將包括日本省,菲律賓省,馬六甲海峽,以及澳洲這一大片地區的歸屬。

超級工業國轉型戰爭狀態,絕不可能就僅僅是為了收複失地,“我們隻要我們的土地,不占據他國一草一木”這樣的話在二十一世紀沒毛病,在孟位所在的二十二世紀,這就是賣國言論。

#

因為二十二世紀的東方這個超級工業國隻要轉型為戰爭狀態就必然會演變成新勢力的還健在的舊霸權挑戰的力量。哪怕這個新興力量發動的隻是是收服自己的一個島嶼發起的戰爭。

因為舊的霸權勢力隻關心一點,那就是這個世界上有沒有能媲美自己的工業力量進入武裝狀態。東方工業力量不進入全麵武裝力量(所謂全麵進入武裝狀態,不隻是造幾艘航母那麼簡單),舊霸權最多打嘴炮,最多派部隊過來。一旦將工業轉型進入武裝狀態,舊霸權必然炸毛。

#

而一旦戰爭衝突爆發。而當舊霸權遭到挑戰,無論戰爭結果如何,都必然要戰略收縮,這將留下大量的勢力真空地帶,這些勢力真空地帶包括日本,南洋,馬六甲海峽,以及資源豐富的澳洲,

新興強國的國民(比如孟位)看到自家沿海發達地區變成廢墟,根本無法忍受這場戰爭就是僅僅為了收服喊了一百年的失地!

這時候麵對戰時給舊霸權幫腔的那些弱雞。

什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平等互助”?這些道理是在在大戰結束後不通的。對戰後的看到沿海滿目瘡痍的國人這個,就等於在信訪局對請求國家幫助困難人士灌心靈雞湯而不發補貼的情況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