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3 幕後政治(1 / 2)

宇田和雲念分別代表著兩派的利益,進行了幕後政治協商。這種政治模式的社會基礎:下麵的人(大部分民眾)相信上麵的人是最有能力達成盡量較好的利益合作模式。

##

在孟位的曆史線上,這種日式政治思維一度影響了整個東亞眾多地區。甚至一度被外界的人認為就是東亞的政治思維。其實僅僅是日式思維,東亞大陸在大革命後,社會思維和日式民眾思維不一樣。

日本,韓國,香港,台灣,以及南亞浸淫在這種社會環境中,這些地區的民眾,以及商人在思維上和經過徹底社會大革命的中國大眾思維有著較大的分歧。

這種分歧來源於兩種不同的民眾潛意識的統治文化。

1: 商鞅立法式。

::幕府式。

具體細節表現,

例:在二十一世紀,當韓國,商家做出傷害中國民眾感情的事情時。這些商家很傲慢,進行了拒不道歉。中國人眼裏——這他媽就是在公然挑釁大眾。作死嗎。但是要韓國商人的理解方式是這樣的:“你們這幫人物在這裏廢話算個屁。老子給你們老大(中央政府)交的錢比你們多。”

這是幕府式政治的思維模式,在幕府政治下,下層的喧嘩,無任何作用,隻能為上層試探對方手段。他們認為他們隻要和中國政府來談論話題就行了,而自信自己給中國政府的商業利益,不會讓政府對自己下手。

幕府式思維的商人以及媒體也是關心政治的,但是僅限於上層政治風向。

比如:台灣,香港,以及其他東亞記者,在每年的時期對東方兩會內容高度重視。讓專家一遍一遍的解讀。

但是遇到大眾輿論風向,這些的幕府思維下的媒體卻顯得非常遲鈍。帶著傲慢的態度認為“你們隻是人物,胡亂發話會給中央造成麻煩。不要搞義和團模式的。”

這就是幕府式文化,人物可以不負責任的話,不負責任的發表輿論,但是代價是,人物(媒體)話的有效性在社會上並不高(這些地方民看起來有著超乎想象的言論自由,)。但是人物隻有扯淡的自由,人物真正想要為集群利益話,就隻能靠著大人物,靠著自己這一方話算數的大人物和對方的大人物之間對話才能務實的解決問題。

#

幕府式文化,在中國也有,師爺幕僚,然後到秘書,下屬,曾國藩時期幕僚集團是以當時亞洲第一。準確的來,這種幕僚封建模式,就是唐朝傳給日本的。

但是在現代和日本模式相比。另一條時間線中國顯現出的是另一種模式。這是一個巨大的曆史岔道。

一切都是在二十世紀紅色大革命時期,自春秋戰國以來就泯滅的舉國動員製度,從華夏再次出現開始重現。

春秋戰國時期,動輒十萬,二十萬,甚至超規模的長平之戰。這是一種極為可怕的超級動員製度。這種動員力,要麼民眾是盲信,要麼是統治階層做出足夠取信於下層的表現。由於漢代後豪強崛起,民眾盲信越來越難。以至於這種超級動員製度在華夏很長一段時間是看不到的。——一定程度的是封建幕僚製度。

當然隨著另一條時間線文明近乎滅亡的時候,這種製度在統治集團放棄了幻想且務實的時候,被用了出來,最大規模的發送了基層的力量。淮海戰役的對國民的動員力度,直追戰國後期。

而這種製度也造就了後麵一百年的時間,東亞大陸的中國和邊緣其他儒家文化圈國家,在民眾文化方麵有著明顯的差距。

#

商鞅立木,欲行新法,必須去信於民。高層專政權威,來源於基層默認高層政策正確性。

幕府則是,底層社會話語權根本不算數,隻能靠著高層能話算數的能力,才能解決成社會問題。

即使是日本基層對高層嚴重不滿,也隻是想用下克上的方式,威脅上層解決問題,而不是自己當家來解決問題。日本二二六事件,就是如此。日本政變軍人能夠威脅高層,卻沒法直接變為高層統治全國。最終失去高層(皇)支持,直接政變失敗。而中國文化的軍事力量在變革時期就展現出另一種姿態了

#

這種文化差異,在方方麵麵都能體現。

在社會輿論上,日韓台灣社會的媒體自媒體可以隨便,哪怕是造謠,錯了,誹謗了,後果也非常輕微,因為言論自由。但是話可以不負責任,也代表著話沒有公信度。

在中國大陸,媒體和個人話錯了造謠了,政府會查的,一旦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直接刑拘。因為相對於日韓幕府式文化。在商鞅式文化下,傳媒著者話是能夠造成社會後果的,必須被有效管製,這看似傷害言論自由。但是中國民眾的言論是能夠撬動利益板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