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香港人說的都是粵語,因為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會說英語的。
而且當時的演藝圈的明星,在香港也是屬於上流階級,不會說英語的話,更是不可能。
但是這些人會說國語的其實是沒有幾個人的,但是即便是這樣,那些人還是努力的學習國語,其實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大陸這麼大的市場。
然後就有一部分人成功的進入到了大陸的市場。
但是這些人雖然在很努力的學習國語了,但是講道理還是說不好,畢竟國語和漢語之間相差大的也有一點大。
所以這些人說話的時候就不自覺的夾雜著一些粵語或者是英語,然後這些就被下麵的那些粉絲認為是一種時尚的行為。
畢竟上世紀九十年代,那時候的大陸剛剛改革開放,對於任何事情都是講究時髦,講究時尚。
而當時的香港還沒有被後來崛起的深圳和上海代替,所以說當時的香港絕對就是大陸內地的民眾心中的絕對的時尚的聚集地。
香港的明星自然也就是時尚的代言人,於是這些人學習香港明星說話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妥。
於是自然而然的,說話夾雜英語自然也就成為了一種時尚的方式,這種觀念一直延續了很長的時間,一直到現在甚至都有人覺得這是一種時尚的表現。
但是還這麼認為的人,大多數都是一些已經上了年紀的人了,年輕人很少有人這麼認為,甚至認為這是一種很low的行為,認為這簡直就是土鱉的象征。
其實這也從一個側麵印證了華夏大陸的崛起,和華夏年輕人之間的自信。
但是華夏的這種轉變在東南亞這些國家就不是這樣了,這些國家至今都沒有經曆像是華夏一樣的轉變,這裏的人大多數仍然是崇洋媚外的,而且是極端的自卑。
就像是越南,越南拚命地想要證明自己屬於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認為自己屬於大中華文化圈。
就像是華夏扶桑和韓國一樣,而不是和那些東南亞國家一樣。
其實這是沒有錯的,越南確實屬於儒家文化圈,甚至當時在明朝滅亡之後,越南仍然堅持穿著明朝的官服,以此顯示自己是儒家的正統。
而且越南也一直都是按照華夏的基本運作方式和傳統觀念進行管理的。
所以說越南是儒家文化,這個一點錯都沒有。
但是現實就是,很多人,很多的東亞人,根本不承認越南和自己一樣都是儒家文明圈的,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在他麼眼中屬於儒家文明圈的隻有幾個,第一個自然就是華夏,華夏畢竟是儒家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一直都沒有中斷過文化的國家。
第二個就是扶桑了,這個國家也是受到華夏文化影響最深的,儒家文化也成為了扶桑的一種內在的文化,最後一個就是朝鮮和韓國了。
這兩個國家在曆史上是一個國家,而且一直都是華夏的附屬國,自然遵從的都是儒家文化。
在看這幾個國家現在取得的成就,華夏基本上就不用說了,當今的世界第二大國,或者是第三大國,如果是側重經濟計量的話,那麼華夏就是妥妥的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