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種情況一點不少見,隨著這幾年華夏開放對台灣學生的招生,也就是說台灣省的考生也都是可以報考華夏的大學。
當然在開始的時候對於成績的要求其實並不會很高,但是一些比較厲害的高校還是比較厲害的,招生比較嚴格。
而且因為大陸的發展越來越好,所以很多台灣人都想來到大陸發展,也是就來大陸上大學,能有這種見識到一般都是一些比較有遠見的人,相比較的也即是一些學習成績比較好的人。
台灣的大學實在是太多了,基本上已經可以達到三分都能上大學的程度,但是那些教學質量和學習氛圍真的是不敢恭維。
這對於那些學習好的人無疑是不公平的,一個人考了一百分和一個考了三分的人進了一所大學,這會讓人不平衡。
其實上大學本來就是一個證明自己的過程,那些有誌氣的台灣人紛紛參加了大陸一些大學的招生,因為高考暫時還沒有在台灣開設考點。
所以就隻能自主招生,讓這些大學出題,然後隻針對台灣的考生。
每年來到的人都是一些台灣的學霸,這些學霸在台灣是真的學霸,但是一來到大陸,立馬就是變成學渣。
一是因為這些人和大陸學習的課程是不一樣的,在大陸很多高中就學習的知識,但是在台灣還是需要到大學才學習,這是教材的不一樣。
這是理由,但是也不是理由,這些人都是一些學霸,自以為很認真都是很勤奮的人,但是到了大陸之後,竟然連圖書館的座位都搶不到。
一般第一個學期肯定是掛科的,這些都讓這些人自信心完全喪失,甚至有不少人都在中途退學了,當然堅持下來得也有不少。
甚至台灣的有電視節目還在對這些學生有過采訪調查,結果發現,這些人大多數都被大陸的學生震驚了。
估計這些人的內心也會有一些改變,畢竟這些人在見識了大陸的真實情況和大陸的年輕人真實的接觸過之後,對於大陸總會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這些人都是之後統一的重要組成部分。
楊教授雖然沒有在大陸讀書,但是也在國外和大陸的同學交往過,在自信心遭受到了挫折之後,楊教授沒有選擇躲避,而是選擇了硬鋼。
這種人在台灣是很少見的,大部分的台灣人選擇都是會躲避,然後自我安慰,騙自己說這些人都是學習的機器,都是隻知道學習但是不知道創新的人,都是一些書呆子,沒有自己的有創意,沒有自己的腦子靈光。
這些當然都是騙人的,但是就是有不少的台灣人這樣欺騙自己。
典型的阿q心理,這種心理在台灣尤其的嚴重。
楊教授在剛開始的時候也是著中國心理,欺騙自己,大陸的學生都是書呆子,直到楊教授和這些大陸的學霸交上朋友之後才發現,這些人玩的比自己都花,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土包子一樣。
從此之後楊教授就再也沒有了這種心態,開始了自己的勤奮的生活。
但是楊教授清醒過來是因為看到了現實,但是很多人看不到現實,仍然像是遇到危險的鴕鳥一樣,以為將自己的腦袋埋在沙子裏麵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自欺欺人的態度真的是無比的厲害。
“喲!這不是楊教授嗎?”
劉蘭州見到楊教書過來才知道自己剛才說錯了話。
“蘭州?你說誰是你兄弟呢?”
楊教授也就三十來歲,保養得很好,或許是因為常年在研究室見不到陽光的緣故,看起來也就二十來歲,而劉蘭州因為常年縱欲過度,所以看起來反而是比起楊教授年紀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