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儒生(1 / 2)

就像是儒家文化一樣,實際上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幾乎都是誕生在同一個時期,在孔子之前就有儒家文化,隻不過孔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

同樣的,在老子之前也一樣有道家文化,就像是周易,這張經典,明顯就是高於老子生活的時代,所以說其實老子也不是道家文化的創世人,同樣也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

不過和道家文化不一樣的是,儒家文化並沒有創立一個宗教,比如說儒教。

實際上是沒有這種宗教得,但是儒家選擇了入世的態度,卻用儒家的文化影響力華夏的百姓長達上千年,雖然很多的文化都是糟粕,比如說歧視女性等等。

但是也確實給華夏的發展帶來了提高。

甚至形成了華夏民族的民族性格。

道家文化選擇了和儒家文化不同的方式和道路,其實在漢朝之前,一些統治者也都是用道家學說治理國家的。

但是在漢朝獨尊儒術之後,從此儒家治國就成為了一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

道家差不多也是漢朝的時候建立的道教,當然道教和道家學說之間其實聯係已經不是很大了,不過這也確實為道家的傳承做了一部分力氣。

道教從此之後就成為華夏的國教,因為儒家沒有形成一個宗教,如果說儒家形成了一種宗教的話,那麼說什麼國教也不會是道教。

因為儒家學說在統治者哪裏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全天下的人都是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甚至連法律的修訂都是要參考儒家的學說,不能和儒家的學說相違背。

皇帝從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更是皇帝統治的基礎,講究階級,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這些倫理昌崗,直接勾勒出了古代統治的基礎。

皇帝用儒術治理大臣,大臣用儒術治理國家。

所以說基本上整個朝堂全部都是儒生,基本上不存在其他學說的人,所以說如果說真的有一個儒教存在的話,那麼儒教教主說的話一定比皇帝說的話的聲音更響亮,更加的有力。

全天下的人恐怕隻會聽儒教教主的話,而不停皇帝的話,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甚至皇帝在古代的時候就是儒教的教主,因為皇帝掌握著科舉製度,科舉製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或者說是最早的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手段。

而這些最終考上的考生都要接受皇帝的答對和皇帝的分封,而且狀元和名次之類的都是皇帝親自定的。

也就是說按照之前的術法,皇帝的做的這些就可以稱得上是這些考生的老師,也就是說皇帝其實是全天下士子的老師。

也就是說這些人都是無法反抗的皇權的,因為在儒家的道義上說,皇帝是自己的老師,如果自己反對自己的老師,那麼就違反了儒家的思想。

雖然這麼說很牽強,但是這就是能夠讓當時的人相信,就算是一個借口,他們也會這麼安慰自己。

就算是被逼的不得已了,也不會就這麼造反,而是先感歎一下然後就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