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取長補短(感謝樹淶的打賞)(1 / 2)

此戰,吐蕃軍避實就虛,不與唐軍精銳直接交鋒,而是斷其糧草後,集中優勢兵力奪取勝利;

而唐軍遠道出征,且兵力不支,供給不暢,尤其軍中將領不和,副將郭待封擅違軍令,一意孤行,終陷敗局。

當然,唐統治者以前在西域的用兵也有問題。對吐蕃的挑釁一直猶豫不決優柔寡斷,而且派遣的將領也不得力。

對於真正有才幹的將領因功高震主又總是懷疑打壓,甚至用調遣到西域邊陲不毛之地的方法來作為對名將的排擠。

“臥槽!這不是典型的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嗎?人家費心巴力給他打下來江山了,等到屁股等下那把椅子坐穩當了,他又想方設法的貶低人家了!”

海賊王同誌又替那些將領打抱不平。

“這是上位者的通病,你也聽過黃袍加身的故事吧?

陳橋兵變,趙匡胤被手下將領黃袍加身擁立為皇帝,等到成了皇帝之後又總是不安,因為他怕將領們以後也照葫蘆畫瓢學他!

後來趙匡胤一次退朝後,特地留下眾將領一起喝酒,第二天那些人都主動稱病交出來兵權,這也是‘杯酒釋兵權’這個成語的由來。”

功成名就之後,朱元璋則是大肆屠殺功臣。

綜上所述,一場戰役的成功與否,不僅僅是靠領頭的將領做出正確的決策,還要靠上麵的在位者充分的理解信任、下麵執行者無條件服從的默契配合。

要不然上麵的在位者不信任,再有小人做祟進讒言,下麵的士卒再人人都不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各行其是,任你再英勇無敵也會遭到難以想象的致命打擊。

前麵已述,吐蕃大舉入侵西域,唐廷判斷吐蕃國內必然空虛。

西域關鍵地理位置在吐穀渾,薛仁貴隻要拿下吐穀渾,便切斷吐蕃與西域四鎮的聯係,進可直搗邏娑,退可與鎮守安西的唐將會合奪回龜茲、疏勒、於闐、焉耆。

唐朝先前已遣大將阿史那忠在西域領玉河軍救於闐。

在薛仁貴出兵的同時,唐以西突厥首領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以牽製吐蕃在西域的兵力,與薛仁貴遙相呼應。

可見,唐廷為此次征戰下了一番功夫,薛仁貴使“圍魏救趙”之法,同時西域布置的兵力起牽製作用,戰略部署也可謂高明。

隻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十萬精銳之師最後等於是羊入虎口。

“大哥,你看看,古代這個人口感覺比我們現在還多呢!?隻要是什麼打仗了,就動輒是什麼幾十萬、百萬雄師的,咋就那麼多人呢?古代行軍打仗真有百萬大軍嗎?!”海賊王同誌又提出來自己的疑問。

“這個史書上沒有詳盡的記載。不過《衛公兵法》指出,二萬人的部隊,就需要撥出六千人專護輜重。

護衛還是其次,距離越遠,運輸需要的力量越龐大,沈括在夢溪筆談裏算過這筆賬,興師十萬,除去看護輜重還有其他勤務後,就隻剩七萬可上戰場的兵力了,而維護這10萬大軍需要30萬民夫在補給線上來來回回!

到這個程度時,你增加人力,還要兵力保護,已經缺乏實際效用了,因為人自身也要吃,就算用畜力,牛馬自身也要吃,比如以唐代養馬,一匹馬每日就需配給3升馬料,這樣也難以提高補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