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能幹啥,就是埋頭發展唄。
給噴的多麼多麼落後,被黑那麼慘,人民窮的連茶葉蛋都吃不起……
不埋頭發展還能幹啥,等著被噴死嗎?
這段時間可以是國際航領域非常活躍的時期,但是華國的航機構卻在沉默。
如果不是弧光航一直在運載領域吊打全世界的話,國內的人可能早就急了,但是就算這樣,一些嘴歪的人也開始唧唧歪歪了。
不過按照某些人的猜測,華國之所以會這樣,那肯定是想搞一個什麼大新聞。
還別,華國的航機構之所以在沉默,確實是在憋大招。
華國一直以來都是:少,多做。
由於現在華國航機構的工作重心撲到了空間站和載人登月上,所以其他的多少有點顧不上。
這也是華國為什麼同意弧光航研製空飛機的一方麵原因。
而不管是組建空間站還是載人登月工程,需要的都是大推力和大運載力的火箭,所以現在華國最重心的工作是這個。
作為允許弧光集團建立弧光航探索公司,又是試飛空飛機、又是發射衛星的另一方麵原因。那就是董晨提供給了華國航機構一份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的資料,以及眾多運載火箭相關的資料。
在經過眾多航專家的研究之後,認定這份資料非常有價值,對於華國現階段的兩個航目標來非常有幫助,哪怕是對以後的火星登陸任務也有參考價值。
而且是可以馬上就吃透並且製造的,並且對於其他的火箭發動機技術也有關聯影響,對於現階段的華國來再合適不過了。
有一部分材料問題可能現在還沒有,但是也已經走到最後的階段了,馬上就能成功。
航科技被國外封鎖了這麼多年,華國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走到了今,這其中的艱辛隻有他們這些航人才會知道,所以這堆資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就是現在董晨可以在航上浪的原因。
現在基本上是華國的航機構發展大噸位的運載火箭,而弧光航則搞空飛機,目前雙方在運載工具上不衝突。
果然,華國沉默了一段時間之後立馬來了幾個大新聞。
首先就是為了運載正式空間站艙室準備的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在華國的低緯度濱海發射基地實現了空載首飛。
並且實驗順利,各項指標都達到了實驗要求,而且丟棄的助推器和芯級火箭都乖乖的落到了海上降落平台上。
然後在接下來的半個月裏,華國又用這些回收回來火箭進行了二次、三次、四次、五次空載發射實驗,並且實驗全部成功。
這一現象顯示,華國也掌握了可回收火箭的重複利用技術,而且比馬斯克航的技術還要成功,還要完善。
因為從回收火箭落到海上活動平台,然後拖回到濱海發射基地,再組裝起來加注燃料都是很浪費時間的。
半個月的時間發射了五次,算算時間每三就發射一次,加上前麵的那一套流程時間是非常緊張的,就算是進行了維修與保養,那時間也有限。
所以華國是真正的做到了重複性使用,就像普通的飛機降落之後,經過簡單的保養就又可以進行飛行一樣。
當然,運載火箭的器材損耗可比飛機大多了,而且到底是因為技術限製的原因,理論上現在重複使用十次已經是極限了。
過了十次不是就不能使用了,而是十次內的使用次數,器材損耗都在安全值之內,過了十次之後安全值會有一個比較顯著的下降,所以不建議使用了。
不過能簡單維護就使用十次,這就已經是大大的節省經費了。
相對於馬斯克航那種回收回來還要維修很長時間、並且不一定便宜的實驗型號來,華國這種型號無疑的走到了他們前邊,並且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雖然的有些奇怪,但是有些東西的維修費,簡直比重新造一個新的價格還貴,而且還麻煩。
當然,讓華國走到前邊可少不了董晨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