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一章 往事(1 / 2)

巴丹吉林沙漠,盛夏的月夜,依舊寒氣冰人,給平坦的荒原披上一層白霜。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荒蕪絕人煙,風吹石頭跑”的地方,有一處軍事基地。你在任何地圖上都找不到這個軍事基地的存在,因為這是中國最神秘的軍事基地:空軍第三訓練基地,也稱三區。

作為中國的“51區”,三區基地並不像傻愣愣的美國佬,成天研究小灰人和幽浮。一直以來,三區都執行著一項絕密計劃。對於這項計劃,不但普通人從未聽聞,就連許多圈內人也知之甚少。不過,這項絕密計劃,卻在一些三流的幽浮愛好者雜誌裏流傳。

在這些雜誌裏,這項絕密計劃被稱為“空間橋計劃”。

事情還要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那時候國內情勢風雲變幻,而國際上,太空競賽正打得火熱。蘇聯人發射了第一顆衛星,美國佬已經登上了月球。國內的科學家們,迫切的需要開展我們自己的太空事業。

而上層的意圖也很明確:我們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絕不能再錯過太空時代。於是乎,作為1950年起就成為國家秘密軍事基地的三區,自然地承擔了國家第一個載入航天項目。

那時候的航天人,是想象最為大膽的。他們在考慮利用氫彈的反衝力製造火箭推進器,甚至有非常完備的月球基地項目,金星改造計劃。不過,事實比想象中殘酷得多。受限於工業水平和技術封鎖,載人航天項目幾經波折,最終還是失敗。

從此,航天人進入了穩紮穩打,循序漸進的時代。再沒野心勃勃的計劃,反而沉澱出小心謹慎的航天理念。到了70年代末,三區的一些科學家提出在南極建立通訊站,為未來航天事業打下基石的想法。

於是乎,在1980年,國內組織了第一次南極科考。正是這次科考任務,徹底改變了國內所有的航天項目。科考任務的具體細節,現已不可考了,而我們能夠知道的是,他們在南極腹地威爾克斯地發現了第二個“方塊體”。

第二個方塊體的出現,使得曾經貫穿三區的整個50至60年代的“空間橋計劃”得以重啟。那麼,三區的過去到底發生了什麼?,第一個方塊體又是什麼?以及“空間橋計劃”為何在60年代的終止?這一切,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由於年代久遠,外加三區人員的更迭,知道這些事的人不過十人。恰巧的是,我們的主角——李哲便是其中之一。

李哲隻是個普通人,他和別人唯一不同的是,他有一個牛逼的外公。二戰後期,國軍曾進入南亞戰場。而李哲的外公周世華便是其中一員。在印度戰場,周世華曾參與一次任務。他們在印度古城班加羅爾外,保護一支英國考古隊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