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月是故鄉明(1 / 2)

十一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中秋節就要到了。

中秋佳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全家人在一起吃月餅、賞明月,共同歡度中國這個傳統的節日。

每年中秋這一天,無論多麼忙碌,林邦都會提早回來,陪我和麟兒過節賞月。

今年,我和林邦早早就開始準備過節的各種食品了,麟兒每到這時候都非常開心,他知道我們又要陪他看月亮、講故事了。

林邦的外公從美國夏威夷打來了越洋電話,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他要回來和我們一起過節,林邦求之不得。

中秋節前一天,我和林邦去機場接老人,剛下飛機的老人見了林邦高興的直拍手。

我們接回了老人,把他暫時安頓在了麟兒的臥房。

有了作伴的曾外孫,老人樂的合不攏嘴,麟兒也一刻不離老人左右。

今年,我和林邦特意準備了豐盛的果品和點心,我還買來了月餅模子,親手製作了各種餡料的月餅。我想,親手製做的月餅應該更具有別樣的韻味和意義吧!

中秋節那天晚上,皓月當空,月滿如銀,我和林邦在居室陽台擺放了一條長長的幾案,上麵放滿了各式水果,點心,我把製作的各式月餅放在了幾案的中間,還準備了一瓶家鄉的老酒。

一切備齊後,我和林邦把老人推到了陽台。

在陽台,老人示意林邦為他到上一杯酒,他要祭拜小雨的母親,林邦小心地為他斟滿了一杯酒。

手捧酒杯,老人歎了口氣說道:“小雨她娘,你還好吧,今天是中秋節,我敬你一杯家鄉的老酒,我想你啊!你不應該早早地離我而去啊。”老人說完抹起了眼淚,停了一會兒,他讓林邦為他到上了第二杯酒。

我知道,這杯酒是給林邦母親小雨的。

果不其然,老人舉起酒杯對著明月顫顫巍巍地說道:“小雨,爸爸又回來看你來了,你的幫兒很好,你教育出了一個好兒子啊!你的媳婦很賢惠,孫兒很可愛,他們很幸福,我真替你高興啊,小雨!你也要高興啊。”

這時,老人把麟兒拉到了跟前,接著說到“小雨,這就是你的小孫子,麟兒,林邦的親骨肉,麟兒,叫奶奶!”

麟兒倚在老人懷裏,輕輕地叫了一聲:“奶奶!”

這時,夜空的圓月變得格外的明亮。

“太公,奶奶住在月亮裏麵嗎?”麟兒輕聲地問老人。

“是的,奶奶住在月亮裏麵,她天天都能看見麟兒!”

祭拜完親人,我們開始吃月餅和水果。

老人的興致不錯,吃了不少的月餅,他說,很久沒有吃到家鄉的月餅了,而且還是孫媳婦親手做的,他要吃個夠。

麟兒在陽台跑來跑去,向嘴裏塞著各種美食,高興的手舞足蹈。

老人還給我們講了有關中秋的習俗和傳說。

中秋又稱“團圓節”。中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麵如皓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流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裏共嬋娟”。

麟兒靜靜聽著老人的講述,大眼睛撲閃撲閃地,都忘了吃嘴裏的月餅了。

我也聽得入了迷,想不到中秋節有這麼多有趣的風俗。

時間已經很晚了,我們依然興致盎然,沒有散去的意思,麟兒靠在老人懷裏睡著了,我把麟兒小心翼翼地抱回了小屋,給他蓋上了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