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加凱是我當時的男朋友,準確一點來說,是新鮮出爐的未婚夫。之所以前麵一直以某人稱呼,是覺得在正式介紹,人物豐滿前,還是以火柴人“某人”出現比較好。
我和男友是當時華人圈裏少數不多沒有英文名字的中國人。對我來說,Yan?的發音和拚寫本來就簡單,倒比寫個英文名再打個括號注解來得方便。
而何加凱卻曾在英文名字頗費過一番心思?……?先是有圈內好友贈名?Jack,雖然發言相近,叫出來卻總覺得沒自信。後來又改做?Jason,?用過一段時間時自我介紹時又覺得不是自己。後來由我靈機一動改成??JK,?輕快好記,也緩解了美國友人無法念完整名字的尷尬,便這麼流傳了下來。
當然我手機上存儲的名字後來也一直是Jason,?隻因為語音識別係統對英文名更敏感一點,語音呼叫的時候才方便。到後來?iphone?上的?sari?也是,我在通訊錄裏設置好何加凱的電話,然後試圖在語音係統裏設置人物關係以便以後調用方便時,係統竟然拋出一句英文:“誰?對不起,我不認識這個人,請確認您與這個人的關係。”
當然這個?recognize?也可以翻譯成“無法識別這個名字”,但是每每說起,總被大衛他們笑話說:“哎呀,Yan?和?JK?是ISO係統都無法識別的關係哪!”?一時成為笑柄。
何加凱是個不畏艱辛、積極進取的好青年,非常有主見,從前麵的搬家之旅可見一斑。
在美國的第一年,何加凱堅持著與室友搭夥下廚房的優良傳統,一時成為中國留學生界享譽盛名的大廚。當年一幫朋友聚會經常搞?potluck,就是每個人帶一個菜去一個人家裏吃飯的那種聚會,何加凱的菜總是被翹首期盼、夾道歡迎,然後哄搶一空。
其實何加凱在中國的家裏,也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家夥,所以當他繪聲繪色地向留著中國準備申請的我描繪自己的廚藝時,我還是非常期待的。有人說過現代社會,要想抓住一個女人的心得先抓住女人的胃,這一點用在作為資深吃貨的我身上絕對管用。
總之,我就由著美食的誘惑,放棄其它幾個好學校的?offer,奔著何加凱所在的休城一個小學校去了。
此時的何加凱可謂春風得意,用三寸不爛之舌騙得女友投奔而來。憑借踢足球得來的信息成功的拿到了隔壁一個好學校的全獎,學費全免,獎金優厚。可謂情場戰場雙豐收!
為了迎接女友的到來,還率先地考到了駕照,買了同屆學生裏麵的第一輛車。成為多少或預轉校、或預找女友、或預買車蠢蠢欲動者們羨慕嫉妒恨的對象。
不過好景隻持續了不到兩年,跟所有一個讀研一個讀博的情侶一樣,短暫的相聚後立馬意味著更長時間的別離。
其實拿到工作?offer?的時候,我並沒有馬上同意。首先可能是幸福來得太突然太容易,有點被“餡餅”砸暈了頭、不明白狀況的感覺。而且跟所有不知足的人一樣,不免心下思量:“找工作其實是不是沒有想象的那麼難啊!下一個機會是不是更好?”
當然還有一個不願意說出口的原因就是對異地戀沒有信心。德州和加州之間不僅隔著1500英裏的距離,還有兩個小時的時差。試想一下,一個人已經睡下了,另一個人的夜才剛剛開始。生活方式朋友圈也會越來越不一樣,感覺就像走進了北美華人網上的那些分手故事的怪圈。
但在這種重大事情的決斷上,何加凱似乎永遠是冷靜的,什麼耳鬢廝磨、兒女情長在這麼冷峻的形勢下竟然又變成了可以暫時割舍的東西。最後還冷靜地甩出一句:“這種撞大運的事情不會再出現第二次了!”讓我安心的接受了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