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核舟(2 / 2)

可能是馮起波也看到了,難免會有這樣的想法,就連他現在,也有這樣的念頭和疑惑。

隻是他聽說,這枚記載在古文中廣為流傳的作品,其實早已經失傳,難道其實是一直藏在民間裏,被鄭展樂的家人得到了?

以鄭家的能耐,這種可能性不小!

“怎麼可能?《核舟記》中的核舟確實是失傳了,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沒有找到,這是我爺爺根據《核舟記》上的記載,雕刻而成的,不過,水平始終是趕不上前人,比文中記載精簡了一些。”

鄭展樂搖搖頭說道,都說時代在進步,其實許多古人的高超技藝,他們現在都無法比肩,有許多令大家歎服的技術,也早已經失傳。

他爺爺就是見到書中記載,追思先賢,才起了追趕的心,隻是最終,也沒能完成心願。

“你爺爺的作品?那也非常了不起來,像我這種半桶水的人就沒看出來哪裏有區別。”

馮起波眯著眼拿起趙天明手中的核舟,仔細觀察說道。

“差別大了,王叔遠雕刻的核舟,上麵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還有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等物品;而對聯、題名和篆文等加起來,文字共計有三十四個。”

可能是和爺爺親近的緣故,鄭展樂也是張口就來。

“而我爺爺這件作品,少了手卷、念珠、篆文這些不說,字數也少得多,隻題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用的還是簡體字,這其中差距,很難和你們說明白。

而且,據另外一個史料上記載,王叔遠雕刻核舟中的窗戶,有精妙的軸子,是可以靈活開關的,單是這一點,我爺爺就做不到,真不知道古人是怎麼做到的。

可惜王叔遠有記載的作品不多,流傳下來的更隻有一件,還收藏在北京博物館裏,想研究一下都做不到。”

鄭展樂這樣一說,幾個人就體會到其中的差別了,在他們眼中,鄭老爺子已經是高山樣子的存在,沒想到,和古人還有著這樣的差距,古人的智慧和技藝,還真是難說得清,不能小瞧。

對他口中所說的王叔遠,趙天明也有些了解,他是“虞山派微雕”的創始人,名為王毅,字叔遠,又字叔明,號初平山人,是晚明清初時期著名的雕刻工藝家,也是微雕的代表人物。

他的名字能為世人所知且流芳百世,還得益於魏學洢的一篇文章《核舟記》。

王叔遠最擅長精雕核舟,雕刻技藝高超,冠絕於時,但留世作品鮮少,目前已知的雕刻作品有四件,見諸於文字記載的隻有三件。

其中果核雕刻品兩件,都是以蘇軾遊赤壁為題材,—件就是大名鼎鼎的桃核舟,正式名為《大蘇泛赤壁》,已經失傳,另一件桃核舟是《東坡泛舟赤壁》,現存寧波文物局。

另外一件則是木雕作品,微型木雕《天封塔》,也已經失傳,隻給後人留下一連串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