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年,建安二年二月,廣武將軍張繡將稱帝不足一月的袁術打得大敗!二十三萬淮南軍旦夕之間土崩瓦解,舉世震驚。蘄陽之戰,使得張繡之名,正式廣為世人所知。
二十三萬袁軍主力,其中四萬多袁軍戰死,六萬多袁軍倒戈,八萬多袁軍投降。袁術的大將倒戈的倒戈,被俘的被俘,戰死的戰死,逃命的逃命。而張繡軍陣亡卻未過萬。
張繡部將李通,趁袁術主力與張繡鏖戰,率領四千輕騎和兩千弓騎,更換袁軍衣甲,奔襲蘄陽城。李通親自帶三百騎和一名張勳軍降將詐稱張勳屬下敗兵,賺開蘄陽城門。旋即控製城門,數千騎兵奪城。
李通奪城後,留下一名蘄陽守城的無名將領。不料此人祖上深受袁氏恩澤,心懷死誌,於緊要關頭對袁術示警,導致李通誘殺袁術的計劃功虧一簣。
這種狀況連主策劃賈詡也是禁不住一歎:“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果然名不虛傳。連袁術這樣的人主,都會有此報恩之舉,難怪袁氏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僭越稱帝,還是有些底蘊的。”
不過天下大勢不是一個小小的袁氏門生故吏能左右的。拿下了從豫州進軍淮南的重鎮蘄陽,張繡趁勢奪下汝陰郡。旋即頒布新法,廢除所有袁術暴政,取消袁術一應苛捐雜稅,一切重歸漢製。
張繡大軍進軍蘄陽途中還有一件趣事,那就是袁術原長史楊弘,主動率領招集的原張勳紀靈的四萬敗兵請降。並且獻上了袁術隨軍攜帶著的一應天子禦物。
此次張袁之戰,其實從頭到尾都充斥著叛袁投張的節奏。
大戰之前,張繡暗自聯絡的楊奉和韓暹就有了陣前倒戈的心思。隻是這兩人兵微將寡,能做的隻有給袁術的後方放火。還有早在關中,楊奉和韓暹就因為挾持漢獻帝和張濟有矛盾,所以這兩人還是很有顧慮的。
但是張繡一刻鍾戰敗了張勳,就立馬導致了叛袁投張這一節奏的開始。不過最先表態的不是楊奉韓暹,而是早已對袁術驕奢淫欲不恤軍民不滿的淮南籍將領雷薄和陳蘭!
這兩人在真正的曆史上,實在忍受不了袁術的橫征暴斂。幹脆帶本部數萬人去了嵩山落草。後來有笑的是,袁術窮途末路,去河北半道被劉備截了之後,居然想去投靠他曾經的部屬雷薄陳蘭,然後被果斷拒絕了,然後貌似再加上喝不到蜂蜜,氣死了。
看到雷薄和陳蘭當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還暗算了橋蕤和陳紀,楊奉和他的小夥伴驚呆了!既然沒有陣前倒戈的頭功,這兩人隻好繞到袁術後麵,準備生擒袁術和他貼身不離的傳國玉璽,獻給張繡。
隻是又失敗了。
貌似這兩人想做什麼事情從來沒成功過。暗算李傕失敗了,挾持漢獻帝失敗了,偷襲曹操失敗了,現在想反水一把都沒成功。
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張繡也不會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楊奉和韓暹這兩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家夥上麵。雷薄和陳蘭才是張繡的希望所在。雖然這兩人算不上良將,但對張繡來說這兩人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
首先這兩人雖然能力平庸,但還是有優點的,比如體恤士卒。重要的是這兩人是袁術手下重將,在淮南兵中很有號召力,投靠張繡,對張繡統領淮南的政治意義很大。
還有楊弘,此人是袁術的文臣之首。他甘願為張繡效忠,而張繡也不計前嫌,重用楊弘,這無疑給整個淮南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淮南,要變天了!
著韓嵩和新降的楊弘準備新政,並快馬通告汝南和九江兩郡各縣後,張繡甚至沒有修整就繼續率軍東征壽春!
留守壽春的袁術大將陸勉和袁術之子袁耀皆不敢抵擋張繡兵鋒。率老弱之兵三萬,棄壽春南逃,投奔袁術任命的廬江太守劉勳。
隻是路上逃亡的袁軍士卒太多了,到達廬江郡的時候,三萬人隻剩下不到五千人。就連袁術原主薄閻象半路聽說張繡頒布新政,都跑了。
三天後,這位在袁術手下數一數二的文臣便出現在了張繡軍中。
旋即張繡占領壽春。進入壽春第一件事,就是將所有袁術僭越天子之物,超越天子規格的,比如二十四匹馬拉的龍輦都給拆了。
其他合乎禮法規格的禦用之物,都封存起來,送予許昌天子定奪。至於壽春修建的皇宮,鑒於工程浩大,一旦拆除,白費民脂民膏,便銷毀一切有關“仲氏”字樣,掛上“大漢天子壽春行宮”牌匾。派兵駐守,嚴禁任何人出入。送給天子的奏疏還一並寫上了“請大漢天子幸駕壽春”這一條。
占領壽春第二天,劉備便告辭了。張繡和一眾文武出壽春十裏相送,並命人修建十裏亭,紀念劉備共襄義舉、匡扶漢室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