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張繡還是低估了麾下的西涼鐵騎。
兩千五百西涼鐵騎,馬披重甲,人帶全胄。人手一杆重頭長槍,平端朝前。坐下戰馬,有一部分是原西涼良馬,馬個雖矮,但腳力和負重卻剛好合適西涼鐵騎的要求。
另一部分因為常年戰亂,是一些各地雜馬。當然這些所謂雜馬其實都是從普通軍馬裏麵精挑細選出來的,因為普通的戰馬最多隻能負荷西涼鐵騎要求全套馬甲,而再背不起一個全身甲胄套身的壯漢。
所以可想而知西涼鐵騎的衝擊力有多強悍。
但是張繡沒親自統領過西涼鐵騎衝鋒啊!所以關鍵時刻,張繡都想抓緊馬韁,勒住戰馬,引導身後的楔形陣朝其他曹軍撞去。
可是張遼已經統領並州狼騎殺出來接應自己了,自己要是不衝擊曹軍的青州兵前軍,豈不是賣了直奔夏侯惇的張文遠?
張繡也隻能狠下一條心,目視前方,夾緊馬肚子,挺起了虎頭金槍,惡狠狠地喊出一個字:“衝!”
西涼鐵騎們沒有和青州兵們交過手,但因為對方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還能有如此團結一心不計個人生死的舉動,都收起了藐視的心思,抓緊重槍,夾了下馬肚子加快速度。
這發動衝鋒的數百青州兵,好似一波接一波的浪潮,洶湧澎湃。而挺槍衝陣的這數千西涼鐵騎,卻好像一股洪流,一股屬於這個時代的鋼鐵洪流。
張繡處於錐子陣的錐尖,這向來都是西涼鐵騎的精髓所在。越是精銳的人,越是馬力好的馬,衝陣都放在最前麵。
自然,如果擔當錐尖的猛將越驍勇,自然錐子陣的威力越大。就比如後來馬超率領的西涼鐵騎,自己擔當錐尖,龐德馬岱隨後,再後就是驍勇的西涼八部將。與曹軍野戰,總是以少破多。
但是如果擔當錐尖的人其實是個貪生怕死之徒呢?
張繡衝到青州兵跟前的時候,當然不會直直朝著挺槍麵向他的青州兵撞去,而是勒了一下馬,雙腿夾緊了一下馬肚子。
那西涼鐵騎即將接觸青州兵的那一刻,張繡戰馬就因為張繡勒馬而後腿蹬直,前腿跳起。然後兩個前蹄狠狠踩向衝在最前麵的兩名青州兵。
慣性使然,張繡清清楚楚看到了這兩馬蹄威力有多大:馬蹄竟然直接踩進了這兩名青州兵的胸口!
那兩名青州兵直接倒地斃命,連帶還撞到了後麵緊跟的三排青州兵。然而慣性還沒有結束,戰馬落蹄繼續衝撞。因為青州兵前後排太過緊密的原因,被狠狠撞倒的前幾排青州兵成了張繡戰馬的肉墊。被戰馬頂著衝撞向後麵的青州兵。
張繡成功地給部下在青州兵的浪潮中撕了個裂縫,後麵緊跟的西涼鐵騎也是緊跟張繡,在張繡左右撞開青州兵。
如果青州兵足夠多的話,那麼密集陣形加上整齊的衝鋒確實對重騎衝鋒有很大的阻滯作用。然而此刻組陣的青州兵不過七八百人,麵對兩千五百西涼鐵騎,實在是螳臂當車。
沒有足夠密集的槍陣,實在難以阻礙衝陣能力極強的西涼鐵騎。這八百多青州兵雖然已經盡到了他們能做到的,然而還是讓張繡統領著還大致保持著陣形的西涼鐵騎衝到了前軍中心,會和了張遼的部眾,當即夏侯惇的前軍就露出了敗象。
這也不能說明青州兵無能,實在是他們本來就不屬於反重騎類兵種。他們雖然主武器是槍,但隻是短槍。大多擅長近戰,而不擅長列陣。
這也和曹操的管理方式和青州兵的來源有關。青州兵原本是青州黃巾,軍紀本來就散漫。加上曹操是依靠青州兵起家的,素來對青州兵的管理較為寬鬆,平日裏訓練就比較放任。所以青州兵們倒大多喜歡較為隨便的近戰,而懶於訓練對隊列陣形要求很高的長槍陣、盾陣。
見到張繡衝殺進了中軍,夏侯惇自然第一反應是退往中軍。隻是一看見緊緊跟在張繡身後的曹性,立馬就改變了主意,呐喊著挺槍直取曹性。
“卑鄙小人,拿命來!”
張繡見曹操手下數得著的猛將夏侯惇朝著曹性衝來,不禁暗笑一聲:“看來帶曹性來是對的,說不準還能留下夏侯惇的人頭呢!”
夏侯惇一路過來,曹性自然拉弓縱馬,能閃多遠閃多遠,隻是放箭。
這時西涼鐵騎的陣形已經散開,各部以騎對步,展開廝殺。夏侯惇一路還要應付西涼鐵騎的截殺,倒是沒辦法追上。
直到李豐率領一千五百西涼鐵騎將夏侯惇的中軍攔腰斬斷,夏侯惇才恨恨發出一聲怒吼,撥馬回陣。
李典和樂進此刻正在收攏散兵,穩固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