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考慮全麵(1 / 2)

於是張繡首先在雍涼軍團中試行新的軍功製度,在淮南,針對袁術當政時期官僚的嚴重貪腐實施了嶄新的廉政政策。

還是先說軍功製度吧。士卒上陣殺敵建功,然後被獎勵提拔。這是自人類產生戰爭以來就存在的一種激勵士卒奮勇作戰的手段,一直以來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激勵殺敵手段。

但是在中國漫長的戰爭史上,軍功製從氏族社會部落戰爭中產生,在夏商周王朝興替中發展,到了春秋戰國的秦國手上,才正式成文。在那場堪稱古代最著名的變法中,軍功製度正式成文。秦國在商君手上建立起了以軍功爵製度和鼓勵耕種為核心的耕戰體係!

如果說是因為鼓勵耕織使得秦國國力強盛到匹敵六國,那麼軍功爵製可以說是秦國軍隊戰鬥力碾壓六雄的絕對保證。

暫且先不論鼓勵耕織。就說這軍功爵製度,卻是在中國戰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因為以往的賞賜軍功,都是建立在主官的主觀性上的,具有相當大的隨意性。

簡單來說,就是士卒殺敵立功了,但是他不一定能夠獲得賞賜。或者說獲得賞賜了,但是賞賜的多少卻是不確定的。如果主官心情好、性格不吝嗇、考慮周密,那麼底層作戰的將士獲得的賞賜多。但是如果主官心情不好,生性小氣不拔毛,考慮欠缺一些,那很可能你殺敵了卻仍舊喝和往常一樣的稀飯米粥。

這就叫做主觀性。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性,而且每一個人的主觀性不是恒定不變的,經常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依靠主官的主觀性來負責賞賜軍功,實在是具有相當大的隨意性不確定性。

商鞅的軍功爵製度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提出來的。隻有將殺敵建功獲得的賞賜用客觀的明文條例來規定出來,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這個製度就是告訴了所有秦兵,你隻要去打仗,殺敵了就一定有賞賜。不論軍事主官打完仗對你們賞賜不賞賜,拿著你殺了的敵兵的耳朵,找國家就能兌現對額的豐厚賞賜!

毫無疑問,軍功爵製是相當客觀公正的,那麼能夠最大限度激勵起秦兵的好戰欲望和戰鬥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事實上比商鞅更早實行軍功爵製的是魏國,甚至楚國吳起變法也早秦國實行了軍功爵製。但是商鞅是後來者居上,不僅建立起了最完善最健備的軍功爵製度,而且最重要的是將重農政策與軍功爵製相輔相成建成了耕戰體係。

對比一下就知道有著重農政策做基礎的秦國軍功爵製多麼厲害了。魏國依靠軍功爵製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的國家,楚國依靠軍功爵製將疆域版圖擴充到了七雄第一。但是他們都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全局性的政治經濟改革。而有著全局性政治經濟改革的秦國呢,實行軍功爵製之後就掃滅了六國!

事實證明,戰功賞賜是必須的。但是首先得你這個國家得有賞賜用的錢糧。很顯然,魏國李悝和楚國吳起都沒有商鞅那麼全麵的變法,沒有幫助自己國家建立起發達的封建經濟政治體係。而秦國呢,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後盾,有著健全先進的政治官僚製度做保障,自然是將軍功爵製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

直白點說,軍功爵製其實製定和操作起來都很簡單,但是你如果沒有錢糧土地作為支撐,沒有令行禁止的政治製度和政府保駕護航,說得再好都是浮雲。

這就是為什麼張繡隻先在雍涼軍內實行軍功爵製度的主要原因。實在是因為淮南的經濟還處在恢複階段,依靠河北的百萬斛陳糧,也隻能保自己吃飯,不能保軍功爵製長久施行。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規範雍涼軍的軍風。

實際一點來說,董卓時代西涼軍是實行了“軍功製度”的。那時候對於西涼兵軍功的賞賜,就是縱容其燒殺淫掠!

沒錯,你沒看錯!這就是董卓版的特殊軍功賞賜製度!每一戰之後,董卓都會縱容兵馬擄掠四方,其實從根本來說正是出於對軍功賞賜的考慮!

其實每一個諸侯都會考慮軍功賞賜的問題,畢竟這直接關乎軍隊將士的忠誠度問題。隻是董卓本人為人暴虐狼戾,最後選擇“賞賜”的方式不同而已。並且從西涼兵的表現來看,似乎還很成功!

隻是到了張繡這兒,自然不能再將這些殘暴不仁的惡行惡性循環下去了。施暴者,終必為暴所亡!這句話,是張繡最經常對部下西涼閥將領說的。

因為從某一種角度來看,董卓其實是死在自己手上的。長久以來,董卓以為他對部下的縱容包庇可以換來最大的忠誠,但是最後呢,縱容包庇之下,個人的自私自利之心隻有瘋長!視為親兒子一般的義子呂布因為一個侍婢就刺死了他,視為肱骨的李傕郭汜四大金剛在他死後第一想到的不是為他報仇,而是直接散夥分行李,各回各家各找各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