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些事情往往在不可能的情況下發生,荀彧親口下令讓劉協出宮,使得以董承為首的規模本來並不大的變亂瞬間變成了燎原之火,許多漢室舊臣和擁漢派大臣在天子劉協的登車高呼之下也是領著族人僮仆加入了暴亂,許都城內的官衙係統頓時被摧毀,忠於曹操的曹氏集團各宗族卻是因為事發突然加上各自為戰,被董承種輯等人逐個擊破,光是被生俘的曹氏宗族和夏侯宗族就不下數百人。
守備城牆城門的曹軍士卒因為沒有得到任何命令而一直原地不動,直到董承等人控製了城內除皇宮之外的地方,以及城外又出現一支隻打著大漢旗幟的軍隊,守備城防的曹軍士卒最後還是在車騎將軍董承的招降下放下了武器。
與其說城內曹軍的大批投降乃是董承和劉協招降下的結果,其實卻也是一直在天子左右的荀彧命令下的成果。那支禦林虎賁禁軍也反應過來被騙了,但是此刻已然大勢已去。
留守許昌的兵馬本就大多是二線的曹軍,其中還充斥著諸如昔日安集將軍董承、輔國將軍伏完、越騎校尉種輯這些人的舊部,曹操打官渡之戰前把這些擁漢派的舊部留守在許都的本意乃是為了不給自己添亂並方便監視控製,如今看卻是給自己埋了顆定時炸彈。
至於昭信將軍吳子蘭的參與反叛,卻絕不會是曹操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吳子蘭一直以來以曹操親信將領的身份示人,平素很是受曹操的重用。也正是因為如此,吳子蘭在拿到劉協賜予的兵符之後輕易便將駐紮在城外的曹軍各部悉數聚引到了許昌城下,並將忠於曹氏集團的將校在陣前一鍋端掉。
這支拱衛許都的曹軍不過都是些二線軍隊,對曹氏的忠誠度有限,眼下沒了主心骨,見到登上城頭的天子和皇家冠冕,又有吳子蘭率先領著部下起頭,紛紛俯首跪拜,口呼萬歲!
五千多曹軍,就這麼改旗換幟了。
不得不說,這是一場合格的政變,擁漢派暗自積蓄力量已久,謀劃周密,人心向齊,而對手曹氏集團,除了荀彧之外再無名將能臣坐鎮,抵抗的最激烈的不過是親近於曹氏的各家宗族,且在漢室舊臣的宗族力量前並不能占據優勢。當然這也不能怪曹操沒有剪清羽翼,雖然掌權朝政,但是漢室的底蘊終究在那裏,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何況還沒死呢。
那千餘“禦林虎賁禁軍”卻是拒絕了荀彧的招降,並關閉了宮門嚴守。這支由曹軍精銳和曹氏集團宗族子弟兵組成的軍隊盡管往常聽命於荀彧,但相比之下他們更忠於曹操。
沒有拿下許宮,就代表著沒有徹底控製許昌城。雖然已經擁有了數千兵馬,但是顧忌宮室內沒有帶出來的數十妻妾兒女,孤家寡人一個的劉協最終還是沒有下令強攻許宮。
許昌距離官渡前線相當近,輕騎不過一日便可趕到。不能拿下許宮,就有被曹軍回攻而內外開花的風險。千萬不要以為曹軍和袁軍正在鏖戰且處於下風就不敢調出兵馬回攻許昌,畢竟曹操跟袁紹在官渡死磕的最大原因就是為了保證許都的安危,眼下許都都不在手心裏了,曹操得知消息後焉能不會急眼?
所以掌控了許都情勢的劉協等人並沒有大肆慶賀,而是經過徹夜商議和安排,最終決定放棄許昌城,東奔徐州!
第二日清晨,收拾好了各自細軟的董氏、伏氏等擁漢派大臣宗族紛紛出城,昭信將軍吳子蘭和長水校尉種輯領著部下席卷了許都的錢糧,一行人數千人合著劉協的車駕,直往東奔去。
在許都生俘了的那些曹氏夏侯氏等宗族,劉協留下了幾個包括曹丕在內的曹操親兒子充當質子,其它人則送到許宮門口跟那些禦林虎賁禁軍交換宮室裏的天子妃嬪皇子。主事的禁軍將領也不傻,自然不敢將人質都換出去,萬一劉協揮軍殺個回馬槍就全完了。
最後禁軍方麵提出了條件,讓劉協在伏皇後和董貴人兩人之間挑一個,在幾個劉協親生的皇子公主裏隻能帶一半走。其他無關緊要的妃嬪盡數放行。
伏皇後和董貴人分別代表著名高望重的伏國丈和掌握兵權的董國舅,選哪一個都是問題。好在其實倒也不大難選,伏皇後和董貴人在宮裏兩命相依閨情甚篤,尤以伏皇後端莊淑雅有國母之容,其父伏國丈深沉而有大度,因而選董貴妃最能避免擁漢派內部可能出現的問題。
於是乎,劉協攜帶著董貴人和伏皇後所生的皇長子劉馮以及眾妃嬪,在車騎將軍董承、昭信將軍吳子蘭和長水校尉種輯的護持下直往東行,前往徐州劉備劉皇叔處避難,隨行的還有尚書令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