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新鮮出爐(1 / 2)

但是張繡還是在正月出兵了。國家社稷初建,各種典製尚處於草創階段,文武百官沒有晉封安置,這些都是對於出兵的不利因素。然而張繡有這些麻煩事,同樣也代表著孫權那邊也有同樣的壓力,相比之下,還是孫氏會更為頭痛一些。

在派出使者趕赴長安的這一兩個月,張繡在壽春也沒閑著,整天和手下的文臣謀士合計著古往今來各種官製典法的利弊,因為現今張繡手下並不缺乏對於曆朝曆代官製法典國策有研究的學者型人才,加上還有縱穿中華兩千年曆史穿越而來的曆史發燒友張繡在一旁對手下的臣僚提出一針見血的利弊分析和具有劃時代建設性的意見,在派出去的使者複命回來之前,張繡集團卻是依照著東漢官製並結合當下時代現狀實情確定下了一套極富有改革創新性的官製。

之所以在禪國封邦一事尚為塵埃落定之前便積極確立國策國製,倒不是張繡有多麼猴急想當一國之君,而是現在是個人都清楚這是早晚的事。漢失雒陽,群雄並起。這一天下大勢已經沒有了回轉的可能,體驗了一方之主的各地諸侯們斷然不會將手中權勢拱手相讓,要想解決這些,得靠實力說話,但如今,勢力最弱的,恰恰是漢室。

沒有實力就沒有話語權。若是當下張繡直接不認漢室直接稱帝,天下人都是無可奈何的。因為淮南和江東人心所向,因為手下有無數渴望建功立業封侯拜相的文武英才的支持,因為麾下有數十萬隻忠於張繡一人的軍隊。而天下人也不會像前幾年袁術稱帝時一致的譴責咒罵追討,畢竟一方麵張繡和袁術兩人在為人為政上天差地別,而另一方麵眼下的情勢也實在沒有哪方勢力願意主動招惹張繡。

曹操?官渡一戰精兵盡喪,大將悉數負有輕重之傷。張繡沒有趁他病要他命都算好的了。

劉備?十萬徐州軍聽起來不弱,但實際戰力還不一定打得過張繡麾下的淮南軍。

至於另外兩個鄰居,劉表和孫權,這兩方勢力加在一起張繡也是不會眨眼的。

再至於南邊交州的張津,張繡則是直接忽略了。

正月,使者蔣幹從長安日夜兼程返回壽春,帶回了原漢天子劉協的禪國封邦定詔。

早在張繡征討江東時便被蔣幹用三寸不爛之舌從豫章郡勸至張繡帳下的華歆領頭力勸張繡接受詔書,受命為楚王,以順楚越士民之心,應天降祥瑞之命;施德布威,安定一方。

又是三請三辭,張繡終究還是半推半就地接收了楚國之封。於是祭天拜地,成典明禮,設置百官,封侯拜相,昭告天下,大赦四方。

有袁術先前在壽春所建所為,天壇和地壇甚至宮殿宗廟都是現成的,還有禮官駕輕就熟進行登基大典,一切都井然有序,沒有任何的差錯,大楚國便新鮮出爐了。

張繡一貫崇尚簡單低調,就算是登基為王,儀式儀仗什麼的也是極盡簡約風格,並沒有絲毫向普通民眾征繳多餘國稅,也沒有征調民夫。人力物力不是從軍中直接抽調,便是從府庫中劃出一部分使用。

沒有轟轟烈烈,沒有恢弘萬象,也沒有人盡皆知,一些較偏遠的鄉縣得知立國的消息,甚至是張繡結束了對孫氏的戰爭之後。

簡單來說,張繡在立國的一開始,便期望定下一個一切從簡高效的風尚。

張繡首追叔父張濟為楚武王,號嬸母鄒氏為武太後,建都壽春,並建立了張氏楚國的宗廟。

在官製上,張繡在延續秦漢以來的三公九卿製度的基礎上糅合了符合時代發展的新內容,並改革了有關的官製品秩職權,使得各個官職之間更加得以權責分明且協調分製。

設丞相一職,並拜前漢光祿大夫賈詡賈文和為開國丞相,並殊封賈詡為翊國君,爵位一等。

掌管民政財經的司徒一職由前漢豫章太守華歆代領,掌刑罰廷獄的廷尉之職由同樣是前漢名守王朗代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