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邾城之戰(1 / 2)

雖然清楚孫堅之死的帳孫權遲早會找自己算,也清楚孫吳歸還武陵、長沙兩郡不過是張紘空口打白條,但是劉表也有著自己的考量。

荊州的人口和財富主要集中在荊北地區,而劉表的根基重心也在荊北,雖然丟失了對荊南四郡的控製,但隻是損失了部分的實力而並沒太大影響到元氣。現今劉表的韓國國土麵積雖然在各諸侯國中算小的,但是人口和錢糧卻位於前三甲。

韓國如今有二十萬帶甲之士,但是因為韓國位置處於四戰之地,東南西北皆有強敵。西麵劉璋的蜀國和張魯倒不用擔心,一個雖然勢力大但國君怯弱,另一個主公雖有點本事但勢力弱小。

北麵的曹魏勢力暫時也不用擔心,雖然一直沒有奪回來南陽郡和重鎮宛城,但是曹魏這回經曆了官渡之戰,沒個一年半載的蹦躂不起來。

至於東麵的張楚勢力和南邊的孫吳勢力就有問題了。張繡全據淮南和江東之地不說,還歸化了山越部族,如今的楚國帶甲之士三十多萬,可戰之士更眾。而且其士卒久經訓練,多經曆過戰陣之士,同等條件數量下陸戰完爆劉表的韓軍,而就算是打韓軍最擅長的水戰楚國水師也有一戰之力。

而再看看吳國,兵馬雜七雜八湊在一起不過十來萬,與規劃有序兵甲齊整的的楚軍更沒有可比性。說句難聽的,現在吳軍和韓軍加在一起,也不一定打得過張繡的楚軍。

而若是任由張繡攻滅孫吳和劉韓任一一方,另一國都將絕不再是楚國的對手。

於是乎,感受到虢虞相依的劉表在三思之後決定助吳抗楚。若是隔岸靜觀楚國兼並吳國,那張繡的下一個目標肯定是自己的韓國,而自己也絕難抵擋楚軍的進攻。

沒有錯,劉表雖然在曆史上最多的是被評為守土之犬,但是可不像“同類”劉璋一般懦弱無能,就算都是狗,劉表也是那隻會咬人的守土之犬。

而至於怎麼處理和吳國的關係,劉表也自有打算。反正現在是吳國頂在最前麵,該怎麼頭疼的是吳國的君臣。

在張繡已經渡江南征過去了一月多時間,張勳終於是展開了對黃祖的反擊之戰。此時雖然從江陵和襄陽趕來了韓軍援軍,但是張勳以及蘄春太守袁霸郡丞王楷一致認為韓軍多半疲困,能保持正常戰力的不過黃祖的五萬兵馬。

稟著不搞事就低調,搞事就大搞的原則,張勳此戰動員了自己能指揮的所有人馬,自領四萬楚軍在江北發動進攻,而鎮東將軍陸勉統領另外三萬人馬在南岸

向西進軍。並聯係了水師代都督呂蒙,還有蘄春和廬江的郡兵助戰。

張勳的大舉出兵其實正是一個約定好的信號,在張勳領軍西進四日之後,張武和陳孫便是在江夏郡發動了兵變,雖然沒能如約攻下郡城西陵,但是卻全麵斷絕了韓軍的糧道,並攻下了黃祖的老家安陸。

等張武陳孫叛亂的消息傳到黃祖這兒,黃祖大驚失色之餘,卻是根本沒有辦法隱瞞這條消息。因為同樣得知了兵變事情的張勳已經開始散布起了韓軍後方失陷的消息。於是在短短一日之內,張武和陳孫在江夏響應楚軍起兵的消息卻是傳遍了大江南北,傳遍了江夏軍和襄陽江陵來的韓軍中。

而就在韓軍軍心動蕩之際,張勳果斷大舉進攻,而黃祖自恃有襄陽的援軍,兵馬數量還略占優勢,於是不後撤,楚韓兩軍便在蘄春郡浠水一帶爆發大戰。張勳上陣親戰黃祖,雖然殺敗了黃祖,但被蘇飛攔住。兩軍兵戰的結果自然是厲兵秣馬日久的楚軍大勝,幸而代替了黃祖在江上指揮水軍的襄陽大將張允及時揮兵相救,才不至於使韓軍一敗塗地。

相比之下,南岸的戰事就沒有多少看頭了。陸勉雖然位列鎮東將軍,但本事有限,一直都奉行的是無過便是功的原則,隻敢牽製襲擾南岸的韓軍,卻是不敢發動主動進攻。

陸勉保守謹慎的決定其實應該是他在此戰做出的最正確的決策。南岸韓軍的黃祖之子黃射雖不成大患,但是從江陵趕來助戰的另一名大將劉磐卻是韓軍將領中少有的驍勇猛將,縱使陸勉分兵連營閉寨自守,竟然是也被劉磐領著麾下精銳部卒接連攻破了三座營寨。要不是陸勉手下的淮南兵發揮了善守的特長,精心編練的巨盾重步營拚死力戰,說不定連陸勉的主營也是要被生猛無比的劉磐一鼓作氣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