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曹嵩之死(1 / 2)

沒有護城河,也沒條像樣的壕溝,楚軍士卒們迅捷無阻地衝到了城牆下,接著便使用著最簡單的攻城器械——竹梯和飛鉤蟻附攀城,而城牆上的抵禦措施同樣簡陋,隻是一些用來推拒長梯的撐杆,對付勾撓繩索直接用雙手和刀刃,再有便是一些不大不小的石塊,至於守城殺器礌石滾木這些不要說做不出來,就算有也沒法運上這寬不到一丈寬的城牆上。滿城搜集在一起的火油也僅僅夠防備楚軍衝擊城門的撞木,哪裏敢分出來用作守備城牆。

攻防雙方準備的都不是很足,那麼接下來就需要憑借血勇之氣一決高下了。

衝在最前麵率領著楚軍士卒攻城的是張勳手下的一員裨將,名曰張闓。沒錯,你沒看作,這個張闓就是曆史上殺了曹操父親曹嵩一家百十口的那位,引發了曹操衝天之怒的那位。

張闓雖然因為虛構成分居多的演義而出名,但這個小人物確實是存於史上的,其在曆史上的所作所為亦不僅僅殺了曹嵩一家。

張闓最早乃是黃巾軍頭領,黃巾起義失敗後勉強投降了徐州刺史陶謙,身為漢室正統官僚的陶謙自然看不上張闓,對其亦是不放心。最後便是指使張闓殺了路經徐州的曹嵩一家,將其作為棄子使用。

這裏很有必要解釋一下這個“指使”的含義,也很有必要為張闓在演義中的形象辯白一下。在史實中,曹操在收編青州兵之後並不算多麼威名赫赫,身為老牌的地方大吏,陶謙也並不對暴發戶一般突然起家的曹操有多麼感冒,而曹操在討董聯軍解散後對陶謙這種屍位素餐的不作為諸侯也是很厭惡,兩人的關係一直是很冷淡。

這種冷淡的關係在曹操占據了兗州全境之後達到了敵視的程度,先是因為曹操支持袁紹,而陶謙支持當時進入青州的公孫瓚勢力,雙方開始有了刀兵上的衝突,但是還尚未撕破臉。

直到隨後曹操在匡亭六百裏大追擊大敗朝廷任命的兗州刺史金尚、袁術、黑山軍、南匈奴的聯軍,陶謙對於曹操的威脅更是到了寢食難安的程度,於是主動出兵兗州,攻陷了兗州南部的任城。

陶謙和曹操之間局勢驟然升溫之際,在琅邪避難的曹嵩也是嗅到了危險的氣息,趕緊是一邊聯係自己兒子,一邊帶著家人卷帶了金銀細軟往兗州跑,而曹操也是趕緊派出應劭去接應自己的親生父親。

真正曆史上的陶謙可不是演義上所渲染的敦厚無能之輩,丹陽人出身的他從小可是以“放浪”為名的,從不知仁厚為何物!壯年時和皇甫嵩一起討伐過北宮伯玉,並在與韓遂、邊章等西涼叛軍作戰立下戰功,脾性上來了連漢末名將張溫都不鳥的人物,就算是老了老了,剛直強硬本色也不曾改,端的是一塊硬骨頭。

要說這曹嵩也是夠倒黴,自己兒子剛成為一方諸侯自己還沒來得享福,便是給陶謙盯上了。於是乎,陶謙便是派出了部將張闓帶數百士卒在半路以護送為名截了曹嵩一大家口子,實際則是指使張闓殺了曹嵩。而張闓倒是也是個知趣之人,知道陶謙已經不肯收留自己,不如殺了曹嵩取其財貨另投他處。

而至於演義中的所謂陶謙為了討好曹操而派張闓護送曹嵩,張闓最後見財起心而陶謙卻是始料未及的這種說法,其實細究起來根本不成立。張闓作為黃巾降將從來不是陶謙的嫡係,而陶謙手下又不是再沒有別的將領了,既然是討好曹氏,為何要派非親信的部將去執行這任務?

其實再細究一番,陶謙殺曹嵩的緣由並不僅僅隻是陶謙和曹操有在地盤勢力的衝突爭端,而是陶謙和曹氏以及其曾經代表過的官僚集團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陶謙是一名正統的不能再正統的漢室官僚,這一點毫無疑問是普遍承認的。漢末以來無論是邊塞叛亂還是黃巾起義,又或者是關東諸侯聯軍討伐董卓,這些事陶謙都有積極參與,甚至在董卓死後還曾主動聯合前揚州刺史周幹、琅邪國相陰德、東海國相劉馗、彭城國相汲廉、北海相國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等等一大票漢室大吏奉朱儁為太師,移檄牧伯,同討李傕郭汜,準備奉迎天子,隻是最後因種種原因又未能成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