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孫氏虎門(1 / 2)

吳軍重盾手拚死擋住了戰車還好,若是被楚軍戰車撞出缺口,後果卻是災難性的。後續的楚軍戰車便會如同重錘一般猛擊碾壓進來,造成的混亂效果是巨大的,人推馬搡之際,士卒之間往往自相踐踏,而自相踐踏的結果就是更加混亂不堪,接著又導致更嚴重的推搡擁擠。

楚軍此戰下了血本,七百輛兵車悉數祭出,對衝陣的兩千一百名戰車兵皆是賜五等兵爵,若是戰死再計一次五等兵爵的厚賞。

五等兵爵賜一百五十畝,計兩次就是整三百畝,在這個時代這是相當於一個富農或是小地主所擁有的土地量,至於其他的錢帛賞賜則另算。換句話說,就是用你的一條命,換你一家的脫貧致富。放在現代,就相當於給你家裏幾百萬的巨款換你去執行一個自殺式襲擊的任務。

僅僅是戰車兵的軍功爵賞賜,此戰張繡就至少要拿出五六十萬畝田地,聽起來挺肉疼,其實不然。亂世以來人丁銳減,拋荒無主的土地何止千百萬頃?張繡要做的,就是將這些荒地畫個圈,然後封賞出去。這些土地留在國家手上又不會自己長糧食,用來屯田也屯不完,隻有將其分配給少地無地的農民才能實現其價值。

這裏難免有人會問,一邊是大片無主的荒地,另一邊卻又說還有大量的無地少地的農民,這不是自相矛盾麼?其實不然,這正是亂世的一個特殊之處。亂世的開端往往是由國家的生產鏈發生了崩潰,比如因為暗無天日的腐敗統治和各式各樣的天災人禍造成了底層百姓生活難以為繼,然後有了反抗,比如起義。接著便是興起了刀兵之禍,而戰爭又再次給予農業生產致命一擊,兵荒馬亂的百姓更是無法正常從事生產,於是形成一個惡性循壞,農民對於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愈來愈低,於是拋荒流民的現象愈來愈多,而當這些流民暫時安定下來,就出現了一邊良田遍野,一邊農民缺地少地的荒誕景象。

戰鬥一開始便是進入了白熱化,楚軍戰車的不計傷亡的衝陣,給吳軍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震撼和實質的殺傷。隻要一個戰車撞開缺口,後續跟進的楚軍戰車往往會帶走一片片的吳軍步卒性命,死於踐踏壓踩的吳軍士卒不計其數,楚卒和吳卒的傷亡打成了一比十幾,當然比起造成的殺傷,這七百戰車帶給楚軍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戰陣方麵。

而吳軍這邊,孫權和程普對於楚軍使用戰車的規模卻是準備不足,卻是不曾料想到,張繡竟然如此舍得,如此不計代價的使用兵車衝陣戰術。而吳軍軍隊中弓手和輕裝步卒多,重步盾手並不占多少比重,差點是就要頂不住楚軍的戰車衝陣。好在程普及時派韓當率吳軍全部的重步兵頂在正麵,並令孫賁帶刀斧手作為督戰隊列在陣後,這才費力頂住了陣腳。

高順自然知道單憑戰車是衝不垮吳軍軍陣的,但是戰車衝陣帶來的效果卻是楚軍需要的。沒有吳軍重步的掩護,楚軍兩翼前進的弓弩手便是迅速拉近了與吳軍兩翼的距離,然後幾乎同時,兩軍拉弦對射。

平心而論,盡管高順所統領的楚軍訓練有素,且軍械精良,但楚軍的弓弩手的水平比較起吳軍弓手還是普遍差一些,所以盡管此戰楚軍兵馬數量占優勢,但對射起來不一定誰吃虧。

但若是吳軍弓手缺乏步卒盾手的掩護,而楚軍弓弩手掩藏在重步盾陣之後與之對射,自然是楚軍會占絕對的上風。這正是高順決意使不計楚軍兵車損失的原因,而事實也證明了高順戰術的正確,楚軍七百戰車的前赴後繼,卻是成功逼得吳軍不得不將全部重甲步卒和大部分盾手調往中軍,而使得兩翼的吳軍弓弩陣處處漏風。

程普和孫權此時也看出了楚軍的目的,但是卻又無可奈何。吳軍士氣本就不如楚軍,中軍是萬萬容不得有失的,此戰對於楚軍投入的估計不足是最大的問題。

盡管戰局有些失利,但吳軍還不至於沒牌可打。這一戰吳楚雙方實力本就差距明顯,若是吳軍再一昧采取守勢,則將陷入被動挨打的泥潭不可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