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南征交州(1 / 2)

眨眼便到了七月,劉備趁著袁譚集結青州軍於西線,率魯軍突破青州南境,攻破重鎮北海,一路勢如破竹,直逼臨淄。袁譚聞訊迅速撤軍回防,但青州百姓聞前朝劉皇叔、徐州魯國魯王劉備率軍入州,竟爭相歸附,數日之內便有青州東部郡縣便有十之六七叛袁歸劉,劉備的魯軍聲勢大振!

袁紹上次吃了官渡之戰的虧,這次終於聽從沮授田豐等人之策,不再固執解決曹操畢其功於一役,而是以長子袁譚、外甥高幹為主將分晉軍主力為三路。袁譚率十萬青州兵為東路軍,西出青州進攻濮陽;高幹率七萬並州兵馬為西路軍,南下先攻河內等地,再渡河取洛陽。而袁紹和三子袁尚領五十萬晉軍南下直攻許昌為中路。

袁紹此次不求三路全勝,隻求三路兵馬都穩紮穩打先立於不敗之地,隻需 一路能夠破敵取勝,便可兜轉側擊,魏國士衰將疲,兵力匱竭,必不能抵擋,便可使得全線大勝。

謀劃是很好的,隻可惜時機已經不對了。這天下如今可不隻是袁紹曹操兩家爭雄,曹操劉備劉表張繡乃至昔日虛君劉協,皆劃地一方聚兵為王,怎會輕易就便宜了袁家的好事。

甚至並不需曹操劉備特意派使相互聯絡,如此形勢之下,兩家很是默契的自動達成了戰時同盟。曹操甚至將一直在泰山北麓堅持作戰的臧霸部調往兗州,完全是對劉備放開了東麵的門戶。而劉備這一回卻並無半點趁勢擴張的心思,隻是派少量兵馬接管臧霸盤踞的泰山北部,除此之外魯軍再無逾界之舉。

曹操如此拆東牆補西牆也是無可奈何,魏軍主力必須悉數北上才可有與袁紹的五十萬晉軍一戰之力,而至於河內濮陽南陽等地,就隻能靠當地的主官守將自己組織本地的郡兵縣卒應敵了。總之就一句話,魏國已然再無可調可用之兵了,臧霸部兵馬雖然經曆泰山之戰大損,但仍有不少可戰之兵,此刻隻能用於正麵作戰而不作守備隻用了。

劉備雖然在後世一直被詬病其大局觀差,能被曹操孫策甚至袁紹之流甩開幾條街。要不然直到有了諸葛亮輔佐將近晚年的時候才有了蜀漢基業。但此刻這種形勢無論是誰都不會行背後插刀之事。不然損了聲名譽望事小,曹魏滅國連帶賠上自己事大!

曹操領魏軍與袁紹在倉亭對峙,忌憚曹操的奸詐,加上自恃兵眾糧廣,袁紹並不急於決戰,而是坐等其他兩路戰報。但是最後等到的,竟然先是劉備跟自己翻臉開戰的消息,準確點說是因為鄭玄而跟自己兒子翻臉了,劉備的檄文中倒是沒提自己。

其實袁紹早先也征召過鄭玄到自己帳下,但是鄭玄卻予以婉拒,袁紹於是也沒強逼。袁譚做了青州刺史之後便是有樣學樣,因為緊鄰曹魏,袁譚在青州大肆征糧擴軍惹起了民憤士怨,便是強行派人拉鄭玄為自己做事來為自己爭取民心士望,不料鄭玄是真的老了,半路就病死了。於是被劉備找到了借口,舉兵北征。

根據青州的軍報,北海已經丟了,臨淄已然告急,若是要保青州不失,袁譚的十多萬青州兵必須全數回援,如此東路軍便是指望不上了。

不過還好,兗州本就有曹魏重臣程昱坐鎮,袁紹本就沒對突破濮陽一線抱有太大的希望。最有把握擊敗魏軍的還是高幹的西路。畢竟因為鍾繇背叛曹操的緣故,司州一帶再無曹魏一線人物坐鎮,比起兗州守備更空虛兵馬更少。

但是高幹這一路卻是緊接著傳來了差點讓袁紹吐血的消息。

高幹率領的西路晉軍自晉陽一路南下,河東和河內兩郡卻早已是堅壁清野。高幹因兩郡守軍皆是縣卒民兵組成而輕敵大意,再分七萬兵馬為兩部分別去取城,卻是遭到了曹魏河東太守杜畿和河內太守魏種的堅守阻擊,屢戰不勝。

高幹自然是不敢將這樣的戰報送到袁紹處的,本想打起精神重新集中兵力對河東河內兩郡逐個擊破,以此掩過先前的不利。但不曾料想自己後方沉寂匿聲了好久的黑山軍突然大舉作亂,其頭領張燕更是再度出山,並州諸多郡縣頓時告急。

高幹聞訊隻得緊急秘密組織退軍,不料卻不知怎地走漏了消息,被杜畿和魏種聯手打了個措手不及,雖然沒損失多少兵馬,但是糧草輜重卻是被魏軍搶掠燒奪殆盡,不得已隻得向在倉亭的袁紹本部送去軍情戰報,請求糧草支援。

東西兩路大軍皆逢大變,最後回過頭竟還得靠自己於曹操再決一死戰。袁紹怒於張燕的不識好歹與劉備的假仁假義,胸中鬱憤難平,最後竟然是真的被氣的吐血昏厥患重病。

……

在北方晉魏魯三國大戰之際,西北雍涼的局勢亦是動蕩了起來。雄踞西涼的韓遂馬騰憂心於長安漢室小朝廷的勵精圖治日益坐大,亦因先前禪國封邦大封諸侯王時沒有自己而不滿,於是聯結其他諸多西北小軍閥,共同出兵攻打長安,一時雍涼大地再起兵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