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繡在巴丘大營也隻呆了兩天,將陳生以及四千巴丘守軍編入西征大軍,補充了足夠的糧草軍資之後便是大軍開拔。此時張繡麾下的征蜀兵馬已經是達到了兩萬餘眾,水陸並發。
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自然是瞞不過僅僅一江之隔的韓國耳目。不過早在到達柴桑的時候,張繡便是已經派鴻臚寺少卿桓階為使臣徑直前往襄陽通報劉表出征事宜。
待張繡一路輾轉率軍到達夷道,桓階也剛好從襄陽回來,趕到了夷道與張繡會合。
此次西征巴蜀保密不保密都是無所謂的,畢竟不會有其他勢力能幹涉的到。而且趙韙軍主力已經是走出了三峽山道出了江陵正與劉璋軍交戰,就算現在知道楚軍進攻三峽,也是不可能有足夠時間和兵力來回防。
所以張繡采取了相反的策略,驅逐了數支荊楚邊境之地的巴蜀商隊,使之向巴蜀方向傳信,大肆告之楚軍將攻之事。
俗話說不戰而屈人之兵,讓隻剩下老弱病殘的趙韙軍三峽守軍知道了楚國大舉進攻的消息,對於拿下三峽之地隻會益多於害。
夷道本來屬於南郡,也是相當重要的隘口。楚國以其在主要地形位於南岸為由強行逼迫韓國將其割讓。而劉表也覺得南郡西南這片土地漢人稀少而夷蠻占了大多數不便管理,舍棄了也無大礙,於是便是便宜了張繡。
從整個楚國國土分布來看,夷道乃是楚國最西麵的隘口。這個隘口往東幾百裏乃是人口稠密富庶無比的江陵地區,但是往西幾百裏卻是荒無人煙山澤密布的野人區。不通教化的蠻夷人和此地複雜的地形同樣危險,因此需要一位老成穩重的大將駐守,此等差事,自然是分派到了鎮東將軍陸勉頭上。
實話說張繡對陸勉是愈發不甚滿意,江夏之戰的戰報彙總以後交到張繡手上,張繡心裏一邊大讚張勳在北岸對戰黃祖不負所望的表現,對於陸勉在南岸畏首畏尾的打法卻是極為不滿的。尤其是了解到陸勉統領南岸齊整的數萬楚軍,以多對少麵對劉磐率領的良莠不齊的韓軍卻是勝少敗多的戰績更是大為光火。也開始動了削減其兵權逐漸將其隱退的想法。
此次征蜀之戰,張繡也不打算讓陸勉參與了,而僅僅是在陸勉鎮守的夷道大營中,抽調了其手下一個名叫朱桓的小將以及其手下數百部卒編入西征大軍中。
同時桓階也給張繡帶回了張繡想要的消息。劉表不僅對楚國出兵巴蜀表示了支持,並開放韓國隘口供楚軍通行,而且還將派遣部將蔡中蔡和統領部分水軍船隊幫助分擔楚軍後勤的壓力。另外劉表還會派遣一員上將率一軍去攻打轄屬於益州的房陵,算是和楚軍共同作戰。
劉表的反應幾乎都在張繡預料之中。雖然劉表的軍隊距離益州最近,也有實力幹預益州內亂,但是現在劉表若是如此做卻是最容易惹禍上身的,因為楚國必然不會眼睜睜看著韓國擴充勢力,張繡可是很樂意接收荊北之地雄霸整個南方的。
但是韓國卻也不能眼睜睜看著強大的楚國到處攫取利益自己卻啥都得不到,肉吃不上喝點湯也是好的。因為益州的內亂,漢中的張魯勢必會調集主力伺機而動,若是與張魯聯合起來,那麼房陵上庸等地便可一口吃下,甚至西城也有機可乘。如此一來可以極大擴張韓國的國土,今後的局勢也能好些。
甚至從現實利益來說,因為張繡出兵的牽製,做到上述這些劉表並不需要付出多少代價。甚至有可能韓國從這場戰爭兼並的國土和人口會比隻取得江峽狹長之地的楚國多得多。不同的是從未來利益來說,楚國便是徹底掌握了進出巴蜀的主動權,同時也基本斷絕了今後韓國往西南擴張的道路。
再說張繡如今的出兵陣容。五千水軍及若船隻,一萬名從張勳手下抽調的部卒,四千餘眾巴丘楚軍,數百夷道楚軍,另有解煩兵、丹陽兵、橫江武射數千。合計近兩萬步卒。
謀臣方麵有桓階、虞翻以及改頭換麵的李儒。將領有周倉、胡車兒、袁耀、祖郎、徐盛、太史慈、陸遜、呂蒙、李異、蘇飛、孫香、朱桓、陳孫等人,不可謂不兵多將廣。
又是十餘日,過了韓軍把守的夷陵、秭歸、巫縣等地,僅有三百趙韙軍把守的魚複便是聞風而降,楚軍水陸並進,很快是抵達了朐忍城下。
即使是在三國這樣的古代,朐忍也算是曆史悠久的要隘關口了。早在秦朝,始皇帝便是在朐忍夷人之地建朐忍縣,足見其要害程度。此後曆來也是巴蜀之地與荊楚之地的必經要道。而在此前,也同樣是劉璋提防劉表的屯兵大營所在,即趙韙大本營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