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1 / 2)

話說前幾日張繡召見閻象,乃是因為閻象為楚國少府,掌管王室私府,管理著楚國王室的田地墓塚園林,也管理王室的小金庫。但因楚國大司農一職尚缺位,便是同時兼代大司農。

司農,顧名思義可知是掌管一國之農事。在古代,農業生產占了國民生產總值的絕大比重,是故以農為重。司農也常常位列九卿前列甚至三公之列,掌管一國之錢穀,又因糧食是曆朝曆代的亙古不變的硬通貨,是故大司農就相當於一國的農業部長官和財政部長官的結合。

同樣,司農掌管著所有的國有土地和來自國有土地所有的收入。而張繡此次所作的決策,則就和土地有關。

其實張繡的決策很簡單,一句話便能概括。那便是要禁止所有在職官吏武官不得再擁有田地作為私產,也不得經商!相對應的,國家在對官吏和武官的待遇和薪俸上會有所補償!

這個政策就和後世天朝禁止官員和軍隊經商以及高薪養廉一樣,是杜絕政治腐敗和減少社會矛盾的一大政策!

待閻象說完,袁渙不禁陷入默然。

思量許久之後,袁渙出聲道:“此法雖然牽扯甚大,但若行之有效,卻不失為一種清廉之策!”

“隻是,吾以為大王有些操之過急了。豫章三郡、荊州五郡尚且還未改製,便又是推出新策。荊州、江東的世家大族本就對我大楚抱有偏見,如此怕又是要激起天下士族不滿,恐是不利於一統之業!”

閻象:“汝以為,賈丞相、華司徒、王司空等三公九卿乃至陳太尉會對此事持何等意見?”

袁渙:“賈丞相素來清心寡欲,閉門自居,不與文武相交。連子女嫁娶都不找為官為將或是富賈人家,專找中小戶平常人家。而大王此舉,主要是針對有大田產且在朝為官的各家各族,賈丞相在家看戲就好了。”

閻象不由得笑道:“卻是如此,賈丞相位極人臣,深受大王信任,但為人處事竟至如此,值得吾等終生學習!”

袁渙接著輕聲道:“司徒.華歆華子魚,人如其字,貌似忠厚,實則一條老魚般鑽滑。雖然老於政治,但為官算得上清廉。平日裏有多餘的祿米薪俸,都是送給親戚熟人。汝大概也聽過罷,大王賞賜給其的官奴徒隸,他都將女子嫁人,男子送以田地。是以家無餘糧,且無田宅。大王若是推行此製,華司徒又該是第一個跳出來支持跟風的!”

閻象知道袁渙素來不喜華歆為人,更不屑華歆對張繡決策的事項向來唯唯諾諾隻顧執行聽命的姿態,覺得其有損士人之風。但是閻象倒不好說什麼,便是隻是淺笑。

袁渙:“司空王朗王景興,嚴謹慷慨,恭儉節約。就算是自家婚宴所受的禮物,無論輕貴一律不受。家有餘財也是大多送出,不過卻少贈親族,多贈予貧賤之民。但相比華司徒,王司空素有威儀,性直固執,此事上他的意見吾等不可輕易下定意見!”

“此事牽扯甚大,不僅牽扯大小官吏佐吏,還牽扯軍中武官將領。大王難免會破例讓諸位大將入朝議政。而執軍中諸將話語權者,唯太尉陳宮陳太尉。而陳太尉一心隻用在助大王開疆拓土、完成一統霸業上麵。在此之前,一切有利於我大楚團結,能增強我大楚國力的,陳太尉都會不遺餘力地支持。”

“再至於袁光祿勳,與王上已是同氣連理,就算大王讓其捐出袁氏所有家財田宅,袁光祿也會是毫不猶豫。再至於太常闞澤闞德潤,資曆尚淺聲望不足;尚書令楊弘,中庸持道;侍中劉曄,華司徒同流之輩;中書令是儀是子羽、太仆少卿蔣幹蔣子翼等位卑官輕……”

袁渙到底是負有監察百官之責的禦史大夫,不多時便是列清了楚國諸多重臣的品性情況,並分析了其對張繡此次改製可能持有的態度。

閻象:“照如此說來,若是大王在朝會提出改製,百官眾臣多是會支持的了。”

袁渙點了點頭,忽然又長歎一口氣道:“大王有革新之風,當是好事,隻是……唉”

閻象清楚袁渙歎氣的原因,也不由長歎一聲。

數日之後,楚國朝會上,中書令是儀將其起草的官製新規正式在百官諸將麵前提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

是儀是北海人,與前漢揚州刺史劉繇乃是同州鄰郡的關係。漢末大亂便是避難於江東,跟太史慈一樣依附於劉繇,劉繇勢敗之後便是遷居會稽。

原本的曆史上是儀是要等到孫權繼位才被征召起用的,但是張繡兼並江東之後,因太史慈得知是儀之才,又因是儀不是江東籍人,也並非出身世家大族,便是用其為幕府功曹。待了解熟悉後,張繡因其為人清恪貞素,能夠上通下效,便在楚國建立後任其為草擬傳達政令的中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