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日本全麵侵華猜想(1)(1 / 2)

林俊雄和尚天恩來到南京時距離約定的見麵時間還有幾天,便找到一處旅館先住下,然後聯係上法爾肯約定三天後聚一聚。

距離1937年的“七七事變”還有三年多時間了,林俊雄想到了“南京大屠殺”,想到了無數中華兒女倒在了日本的槍炮和刺刀下,他心裏是焦急的,可是共產黨最近幾年是被圍剿的時期,還要等到毛主席走上前台才會迎來發展壯大的時期,一切隻能寄希望於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希望他們能夠及時洞察到一切,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林俊雄記得前世自己曾經看過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鄭會欣《抗日戰爭研究》一書中說到的“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對中國財政的破壞是日本步向全麵侵華戰爭前的準備。於是林俊雄準備根據那本書中的內容寫一份日本全麵侵華猜想,聚會時交給法爾肯將軍,讓他轉交給國民政府,也許自己的這一石頭激不起任何浪花,但是起碼自己盡力了。 想到自己太人微言輕達不到效果,林俊雄也隻能無奈地苦笑,這也許就是穿越者的苦惱,知道即將發生的事情,說出去也沒有人信。日本全麵侵華猜想具體如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策劃並發動了東北事變並很快占領了整個東北,緊接著日軍又不斷製造事端,將侵略的矛頭指向華北乃至於整個中國。與其武裝入侵相配合,日本當局還竭力破壞和擾亂中國的財政結構,為其發動全麵侵華戰爭進行準備。

本人對日本政府對於中國財政進行破壞的種種事實作一簡述,希望引起國民政府的重視,提前做好防備,避免“九.一八”慘劇再次發生。簡述的內容包括強占東北海關,掠奪關稅收入;阻撓西方對中國的財政與經濟援助;操縱華北走私,摧毀中國經濟。大量的事實不得不讓人猜想到,盡管日本政府與軍方在對華侵略的具體方式上略有不同,其中既包括日本政府的暗中活動,更明顯的則是軍方的公然挑釁,但其戰略步驟卻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而最終目的更是一致,那就是獨霸中國,並進而統治亞洲。

一、強占東北海關,掠奪關稅收入

“九.一八事變”前,東北三省共設有大連、安東、營口、濱江、延吉、璦琿6個海關以及大東溝、滿洲裏、綏芬河、三姓、拉哈蘇蘇和旅順6個分關。雖然其中多數開關時間甚晚,但東北三省地大物博,礦產豐富,向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出超口岸。尤其是關稅收入在全國海關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均占全國海關收入的15%左右,特別是大連一關之收入更占東北關稅收入的一半,此即可知東北海關的重要地位正是因為東北海關的地位如此重要,所以“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便將強占東北海關視為當務之急。

關於日本強占東北海關的計劃有如下幾點體現:

1、日本以東北行政委員會委員長的名義向安東、營口、哈爾濱、龍井村等各海關監督官處派出日籍顧問;

2、日本對於璦琿海關,隻是在等“滿洲國”之權力能徹底執行時再行接收;

3、日本準備在山海關設立海關,委托奉山鐵路山海關站長進行準備,並派出日籍顧問;

4、日本於“滿洲國”成立的同時廢除全部監督官,任命日籍稅關長及其他幹部官吏,並要求大連海關必須歸屬於“滿洲國”;

5、所有派出之日籍顧問均由關東廳及滿鐵推薦候選人,接收時均作為臨時稅關長在進行工作。

二、財政收入急劇下降

關稅收入向占中國財政收入之大宗,然而東北的淪陷特別是東北海關被日偽強占之後,中國的對外貿易數額急劇下降,致使中國不但損失了巨大的關稅收入,也影響了國際收支的平衡,使得原本已十分突出的貿易入超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三、阻撓西方對華援助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的野心日益明顯,1933年1月,日軍攻占山海關,隨即進犯熱河。華北危機的日趨嚴重使得國民政府上層中親英美派萌生了聯合歐美、抵製日本的策略,而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宋子文先生1933年的歐美之行。

1933年4月,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部長宋子文先生出訪歐美,表麵上看是代表中國政府應邀出席於倫敦召開的世界經濟會議,實際上則是國民政府尋求西方援助的一個重要嚐試。

宋子文先生出訪歐美的第一個成果就是與美國財政複興公司簽訂了價值高達5000萬美金的棉麥借款,這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向國外舉借數額最大的一筆外債,自然引起國內外輿論的廣泛注意,其中特別是日本的反應最為激烈。由於日本政府的直接幹預,日本在華紡織廠拒絕購買美棉,造成進口美棉嚴重滯銷,大量積壓,以致於國民政府不得不向美國要求將5000萬美元的債額減少到2000萬美元,最終未能達到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