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TUO戰略防禦與進攻(2)(1 / 2)

林俊雄拿起一看,是一份關於淞滬會戰左翼軍作戰指揮得失總結報告,林俊雄看了一下,薛嶽在報告中提到了日軍裝備精良,國軍將士士氣不足,沒有決一死戰的氣勢,指揮時考慮不周全等等導致戰場失利原因。在總結中還大肆誇讚蔣介石的高明之處,故意在上海攻擊日軍,把日軍進攻中國的方向由從北往南改成由東向西,並說這個是今後整個抗戰的全麵戰略。

林俊雄思索一番,想了想說道:“大哥這份總結如果要上交國防部,讓委員長看,應該已經足夠了。”

“那如果說是我自己總結,為以後在戰場中避免失敗呢,你我兄弟之間,有話直說,別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林俊雄知道自己的話可能會讓薛嶽吃驚,甚至動怒,定了定神,林俊雄堅決地說道:“那恕我直言了,大哥,我認為淞滬會戰的敗筆之一是在思想上有失誤。委員長淞滬會戰的思路應該說不是很清晰的。按照委員長在淞滬會戰中的指導思想是爭取在上海殲滅日軍一部分兵力,以達到國際上的關注,最後通過談判來解決戰爭問題。這首先在戰略上就是錯誤的,沒有立足於戰爭長期化和全麵化,把希望寄托於國際社會的幹預,所以就導致了後來的失敗。本來是想趁機殲滅一部分日軍把日軍趕出上海,後來看目的無法達到就改為在上海盡可能地堅守吸引國際社會的關注,到最後戰線幾乎崩潰仍抱著國際幹預的幻想不肯撤退,最後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抄了後路導致整個戰線的崩潰。”

林俊雄停下來,畢竟薛嶽是蔣介石忠實的擁護者,自己大言其錯,難免引起薛嶽的反感,見薛嶽沒有說話,而是在思考著什麼,林俊雄繼續說道:“敗筆之二在戰術上忽視了中日之間重火力之間的差距。上海這個地方根本是無險可守的地方,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美英列強在上海有租界,毗鄰租界的地方日本進攻時不敢動用重炮轟擊,租界以外的地方根本是無險可守,論重炮火力,國軍的重炮在數量上遠遠不及日軍,空中力量也不及日軍。在這種情況下將大量的精銳部隊投入到上海戰場,冒著日本人的軍艦的重炮和飛機的殺傷,根本就是送死。一個師一個師的往裏填,悲壯固然悲壯,可是效果不大啊。那都是精銳的德械師啊,假如不是在淞滬戰場上犧牲,日後的抗戰定會大有作為啊。”

薛嶽仍然沒有說話,一直在思考著,良久,薛嶽才長歎道:“俊雄你說的沒錯,淞滬會戰中,國軍投入精銳部隊75萬有餘,而傷亡統計下來卻是驚人的30餘萬,精銳的德械師更是傷亡殆盡。我們隻看到了委員長所謂的戰略成功,而忽視了戰爭本身,委員長現在還在奢望著歐美列強的出麵幹預。雖然打碎了日軍三個月占領中國的夢想,但是如此大的傷亡卻是讓人觸目驚心的。”

“大哥,我軍傷亡如此之大,我個人認為還有一個原因,我軍防禦戰水平連戰壕都不如,防禦陣地多采用線形布置,缺乏縱深,也沒有強大的預備隊用於反擊戰或圍殲突破之敵。因此,戰場上往往出現日軍不惜傷亡,攻破一點後,戰線就整體崩潰的情形。”

“那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怎麼應對呢?”

“八個字,因時、因地、因勢、因敵。在這樣的防禦戰中,指揮作戰的軍官要組織一支裝備了輕機槍或自動步槍的自動火力和手榴彈的敢死隊,在戰爭中利用夜間等視線不佳的時機進行反擊,這樣不僅能將日軍從戰線中趕出去,還能給日軍造成較大的殺傷。”

“我還有一種不成熟的TUO戰略防禦和進攻戰術,就是在防禦戰中,將線形布防後設置一支機動力量,防線呈T形布置,如果日軍投入進攻的兵力較多,線形防禦體係立即改變,前麵的守軍向兩側縱深撤退,其後的機動隊伍同時後撤,引日軍縱深進入。這時我軍的防禦就變成了U形,如果地形優勢較大,我軍可以選擇三個方向對深入的日軍發動進攻,將深入的日軍殲滅,或給予其重擊後逼其撤出我軍防線,這時我軍的防禦又恢複呈T形布置;如果地形優勢不大,或者日軍後援兵力間隔較遠,而我軍兵力較足,可以將U形防禦變成O形包圍進攻陣型,將突進的日軍圍殲。”

“精彩,你這個TUO戰略防禦和進攻戰術實在精彩,也的確契合了你說的因時、因地、因勢、因敵八個字,有很強的操作性。隻是對於你這八個字的把握上,必須是有經驗,能審時度勢的軍官,一般的庸碌之輩搞不好會弄巧成拙,反而因為時機抓獲不好給部隊造成重創。”

“是啊,大哥,指揮TUO戰略防禦和進攻的指揮官必須冷靜,而且把握時機的能力一定要強,部隊偵察和形勢分析能力也必須要強,同時參與戰鬥的部隊體力和機動能力一定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