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據《史記》記載,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黃帝都來過長沙,黃帝曾“披山通道,南至於江,登熊、湘”,後來把長沙這片土地封給他的兒子少昊。少昊成為遠古長沙的氏族首領,堪稱開發長沙的第一人。春秋末期,楚國的勢力進入進入長沙,使之成為楚國東南邊陲要塞。公元前222年,秦國滅楚,將長沙及周圍的一些縣設為長沙郡。自此之後,長沙開始建築城牆,並逐漸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對其重要地位,長沙地方誌曾這樣描述:“邑居省會之衝要,控荊湘之上遊,吐納洞庭,依附衡嶽,荊豫唇齒,黔粵咽喉,保障東南,古稱崇鎮。”
自1938年武漢失陷後,湖南長沙成為拱衛大西南後方的戰略要衝。湖南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稻米充足,是重慶大後方的重要補給基地。日軍想要打通南下廣州的通道,使占領區連成一片,並進而卡斷對重慶的後方補給,逼迫國民政府就範,勢必要進攻長沙。其時,湖南成為中國抗戰最重要的正麵戰場,是捍衛西南諸省的屏障,戰略地位十分突出。長沙作為“扼兩廣之咽喉,控四川之門戶”的軍事重鎮,成為中日雙方爭奪的焦點。重慶軍委會給地處長沙的9戰區配置了50多個師,占全國兵力的近四分之一。而日軍則把三分之一以上的侵華兵力部署在武漢、廣東地區,對9戰區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企圖通過進攻長沙,擊潰、消滅中國軍隊主力,迫使國民政府屈服,達到早日解決中國事變之目的。
“我就要在長沙打,打敗了我自殺,以謝國人;打贏了算我抗命,你們槍斃我!”薛嶽的決心讓準備放棄長沙的蔣介石感動了,隨即同意了薛嶽的作戰計劃,沒想到與日軍的初次對抗,薛嶽帶領的中國軍隊絲毫不落下風,還取得了不俗的戰果。
1941年9月初﹐不甘心失敗的日軍再次發動了對長沙的攻擊。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四個師團﹑兩個支隊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約12萬人﹐進占嶽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地區。
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誌,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配有戰車第13聯隊,野重炮第14聯隊,獨立野戰重炮第15聯隊第1大隊及部分工兵、空軍、海軍部隊,計有步兵45個大隊,炮兵26個大隊 ,總兵力達12萬餘人;並配有軍艦20餘艘,汽艇200餘隻,飛機100餘架。在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下,采取將主力並列於狹窄正麵上,以縱深突破的戰略,向長沙進犯。
為阻止日軍向長沙推進,第9戰區電令第37、第99軍堅守汨羅江南岸,阻擊日軍;第20軍協同第58、第4軍於19日拂曉向日軍側擊;第26軍由金井向撈刀河以北急進;第74軍向瀏陽河附近急進;準備於長沙以北三姐橋、金井之線實施反擊。此時日軍破譯了第9戰區作戰命令的電報,決定放棄原作戰計劃,命令各師團向東挺進,於撈刀河以北地區圍殲從東麵側擊日軍的中國軍隊。
24日,日軍強渡汨羅江,企圖圍殲右翼守軍。21日至23日,第58軍在洪橋,第20軍在關王橋,第4軍在洪源洞以南,與日軍展開激戰,第37軍和第10軍與日軍第4、第3師團激戰於神鼎山、密岩山、班召廟一帶;第2軍與日軍第6、第40師團各一部激戰於甕江、蒲塘地區,突破了第37軍陣地。第37軍被迫向安沙地區撤退,第26軍被日軍包圍於蒲塘地區。 該軍於25日夜,奉命向更鼓台、石灣方向突圍;24日晨前來增援第10軍,遭日軍攻擊,苦戰至午,陷於混亂,26日,被迫突圍轉移至石鼓牛及天雷山之線。第74軍從江西趕來增援,在春華山、永安市附近地區與日軍遭遇,展開激戰,又遭日機襲擊,損失甚重,被迫向南撤退。日軍第4師團於26日渡過撈刀河。27日下午該師團一部渡過瀏陽河,並於傍晚從長沙城東南角衝入市內,28日占領長沙。29日,日軍第3師團攻抵株州附近。
中國第9戰區已於27日奉最高統帥部電會,轉移攻勢,從各方調集增援部隊陸續趕至戰場投入戰鬥,將日軍包圍於撈刀河、瀏陽河之間。與此同時,第3、第5、第6戰區部隊分別向當麵之日軍發動了攻勢。長沙被圍之日軍與後方聯絡線已被切斷,補給十分困難,遂於10月1日傍晚向北撤退。
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第9戰區部隊追擊;第79軍向長樂街、新市方向跟蹤追擊,第58軍、第72軍向關王橋、楊林街,方向追擊;第4、第20、第99軍主力在馬鞍鋪、青山市、金井一帶截擊日軍;第26、第74軍和暫編第2軍清掃瀏陽河、撈刀河間戰場。5日,中國截擊部隊在汨羅江以南地區與日軍展開激戰,迫使其北渡汨水向新牆河以北退卻。6日,追擊部隊渡過汨羅江;8日,越新牆河,繼續向日軍攻擊。11日,中國軍隊恢複了原陣地,與日軍對峙於新牆河,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